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对书法教育的意义和方式提出了挑战。如何将传统书法的技能、观念、理论等,在现代教育体制模式下进行转换,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现阶段高等书法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书法教育现代化转换的重心,是如何处理好“技”与“道”的平衡问题。
“技”指技法,包括书写者对材料、工具、笔墨、书体等技术层面的掌握;“道”指书写者从技法上升至精神层面,拓展至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一系列思考与休悟。中国古人从不将书法视为单纯的技能,而是赋予更高的精神意旨。书法于文人而言,并不仅仅是遣兴玩乐的雅兴,而是作为修身悟道的媒介。然而,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无法用标准化的数据测定和衡量。如今的高等书法教育也明显呈现出重技轻道的特点。
重技轻道学不仅被古代文人视为工匠行为,在今天同样被视为价值底端的“功夫”。无道就缺失了科书法的核心,技法再高也犹如丢了灵魂。虽然高等书法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一定都从事艺术网创作,但即便他们从事其他与书法有关的行业,也需要较强的思考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书法家陈振濂指出:“书法与“国学”联姻的先天优势比绘画要强得多。”对于书法专业的学子而言,“道”的层次和意义更加复杂。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信息科技与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们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观念愈发复杂而多变。中国传统书法的“道”就当下的社会环境而言,显得隔离和单薄。这就需要学生在思考和参悟“道”的同时,加强对社会、文化、历史的深入考察。作为高等书法教育者而言,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性内容的学习机会,还要与书法本体紧密结合,从书法本体的角度来观照当下的时代。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
学习书法基本是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依靠对经典作品的反复临习来提高技法。与古代的书法教育不同,当今高等书法教育要求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在具体的技法方面,将复杂的书法技术拆分讲解,构造出一套技法速成的体系。在理论知识方面,设置专门的书法史、书法理论、美术史等课程,循序渐进地教授书法文化知识。
不仅古代书法之“技”在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面临着向现代化转换的问题,书法之“道”亦面临着同样的局面。书法的“道”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对书法的学术研究。书法家丛文俊指出:“通过这种学术的努力,从具体技法的考察复原,到理论的提升概括,都不难做到,而以学术来带动艺术实践和批评、理论研究,堪称时代之必然的选择。”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只是书道的浅层,而高等教育中书法的“道”,并非狭义上的书道,也不局限于古人的“天地万物之道”,而是引申为与书法相关的文化、思想以及观念。古人学书,所求之道或许千差万别,但终究不离修身养性,以求个人境界之提升。而在今天的书法教育领域,古人所求之“道”仍然是书法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仍然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书法不再是知识分子必备的技能,因此,对“道”的传授也需要思考如何转型、转变。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为师者最重要和高层次的任务。当下,高等书法教育的传授之“道”,已变换为复杂而多元的思想观念,需要为师者对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现代的书法教育体系还需要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完全以书法艺术家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做法已经受到了质疑。
(摘编自 刘善军《书法教育如何平衡“技”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