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三上·嘉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

    苏洵

    昭文相公执事:

    洵本布衣书生,才无所长,相公不察而收之,使与百执事之末。平居思所以仰报盛德,而不获其所。今者先帝新弃万国,天子始亲政事,海内倾耳侧目之秋;而相国实为社稷柱石,有百世不磨之功,伏帷相公将何处之?

    古者天子即位,天下之政,必有所不及安席而先行之者。盖汉昭即位,休息百役,故其为天子曾未逾月,而恩泽下布于海内。窃惟当今之事,天下之所谓最急,而天子之所宜先行者,辄敢以告于左右:窃见先帝以俭德临天下,在位四十余年,而官室游观,无所增加;帏薄器皿,弊陋而不易。天下称颂,以为文景之所不若。今一旦奄弃臣下,而有司乃欲以末世葬送无益之费,侵削先帝休息长养之民,摄取厚葬之名而之。故洵以为当今之议,莫若薄葬。

    窃闻顷者癸赦书既出,郡县无以赏兵,例皆贷钱于民,民之有钱者,皆莫肯自输,于是有威之以刀锯,驱之以答箠,为国结怨。小民无知,不知国同忧,方且狼顾而不宁;而山陵一切配率之科,又以不下,计今不过秋冬之间,海内必将骚然。且使今府库之中,财用有余,一物不取于民,尽公力而为之,以称遂臣于不忍之心,犹且获讥于圣;况复空虚无有,一金以上,非取于民不获,而冒行不顾,以徇近世失中之礼,亦已惑矣!

    然议者必将以为古者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于先帝之葬,于人情有所不烦,沟亦以为不然。使今俭葬而用墨子之说,则是过也。不威先王之礼,而去近世无益之费,是不过矣:古之人所由以尽其诚信者,不敢有略也,外是者则略之。

    昔者华元厚葬其君,君子以为不臣;汉文葬于霸陵,木不改列,藏无金玉,天下以为圣明,而后世安于泰山。故曰莫若薄葬之议,上以遂先帝恭俭之诚,下以纾百姓目前之患,内以解华元不臣之议,而万世之后,以固山陵不拔之安。

    如曰诏敕已行,制度已定,虽知不便,而不可复改,则此又过矣!盖唐太宗之葬高祖也欲为九丈之坟百事务从丰厚及群臣建议以为不可于是改从光武之陵高不过六丈而每事俭约。夫君子以为政,与其坐视百姓之艰难,而重改令之非,孰若改令以救百姓之急?不胜区区之心,敢辄以告,惟恕其狂易之诛。幸甚!幸甚!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公不察而收之                         辱:谦辞,承蒙 B . 掇取厚葬之名而之               遗:丢弃 C . 故曰莫若薄葬之议               建:提出 D . 不胜区区之心                         区区:诚恳深切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伏惟相公将何处之              醉则更相枕 B . 不知国同忧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C . 非取于民不获                      告诉不许 D . 而外是者则略之                            且举世而誉之不加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作者先感谢对方的提掖之恩,接着提出作为相国在新君亲政之时“何以处之”的问题,为下文进言造势。 B . 第二段称颂先帝以俭治天下,批评当下“有司”的做法,巧妙避去直指韩相国之嫌,提出了“莫若薄葬”的主张。 C . 作者赞成实行墨子的俭葬主张,认为君主应该体恤百姓,尤其是国库空虚之时,更应避免大兴土木以免引起民怨。 D . 本文是建议书,极有针对性地就时政问题提出主张,并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例证丰富,说理委婉而态度坚决。
    4.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盖 唐 太 宗 之 葬 高 祖 也 欲 为 九丈 之 坟 百 事 务 从 丰 厚 及 群 臣 建 议 以 为 不 可 于 是 改 从 光 武 之 陵 高 不 过 六 丈 而 每 事 俭 约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汉昭即位,休息百役,故其为天子曾未逾月,而恩泽下布于海内。

      ②不废先王之礼,而去近世无益之费,是不过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