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特征的看法也一致。
      B . 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C . 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差序格局”概念。
      D . 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创造。
      B . 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C . 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
      D . 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 . “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 C . 费氏的学术交往圈为其形成“差序格局”的概念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D . 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