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65 类型:月考试卷
一、 课内基础知识题(15分)
  • 1. (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声非加也             疾:劲疾      ②草枯鹰眼            疾:敏捷

    舟楫者               假:借助      ④是以人多以书余      假:送给

    ⑤吾道也               师:从师      ⑥吾从而之            师:以……为师

    ⑦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⑧而不从师            惑:疑难问题

    A . ①③⑤⑦ B . ②④⑤⑧ C . ②④⑥⑧ D . ①③⑥⑦      
  • 2. (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輮”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A . 假舆马者,非足也 B . 学于师 C . 授之书而其句读者 D .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 3. (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出现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君子生非异也 B . 蚓无爪牙之利 C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4. (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 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⑥不拘于时

    ⑦生乎吾前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A . ①⑤ / ②⑦⑧ / ③ / ④⑨ / ⑥ B . ①⑤ / ②③⑧ / ⑥ / ④⑦ / ⑨ C . ①④ / ②③⑧ / ⑥ / ⑤⑦ / ⑨ D . ①④ / ②⑦⑧ / ③ / ⑤⑨ / ⑥
  • 5. (2022高一上·深圳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句读不知                     不如登高博见也 B . 吾尝终日思矣                 顺风 C . 青,取之于蓝,而青蓝         其身也,则耻师焉 D . 皆出于此乎                   可怪也欤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 6. (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特征的看法也一致。
      B . 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C . 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差序格局”概念。
      D . 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创造。
      B . 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C . 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
      D . 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 B . “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 C . 费氏的学术交往圈为其形成“差序格局”的概念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D . 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
  • 7. (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材料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对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民的手的细致描写,刻画出农业生产技术和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劳动人民形象。 B . 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 C . 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 . 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B . 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C . 《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D . 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 (3) 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4) 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三、古代诗文阅读(30分)
  • 8. (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 文言文阅读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 , 常左右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 所食邑多。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 , 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乃令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上罢布军归,相国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原令民得入田,毋收为禽兽食。”上大怒,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於民。”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於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为文终侯。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 B . 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 C . 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 D . 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
    2. (2)
      A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秦汉时乡村十里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C . 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汉代封爵仅有王、侯两级,所谓“大者王,小者侯”。 D . 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因其四面为天然地形屏障,故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3. (3)
      A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萧何不爱钱财,深谋远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 . 萧何忠心耿耿,一心为主。刘邦与项羽对峙时,萧何把守关中,补充兵员,转运粮饷,成为汉王坚实的大后方。 D . 萧何成就颇多,功勋盖世。汉王论功行赏时,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很多,立下万世之功,在功臣中排在首位。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

      ②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9. (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静女》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是“”。
    2. (2) 《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3. (3)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明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文学素养。
    4. (4) 韩愈《师说》中“”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
    5. (5) 《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10. (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家治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要求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对一些突发性的灾害,我们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需要一个___________的过程。但灾情的肆虐蔓延,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带来重大威胁,需要我们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突发性灾害往往暴露出我国个别地区治理体系的问题,各地区在灾情防控工作中的表现___________,个别地方政府措施不当,导致局部区域灾情控制不力,事后当然会被上级部门追责。

    国家治理体系的成熟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渐进提升的过程。不可能___________,更不可能___________。灾情当前,我们应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特别是抗击重大灾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部署和研究。

    1. (1)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应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特别是抗击重大灾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部署和研究。 B . 我们应抓紧对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特别是抗击重大灾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研究和部署。 C . 我们应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特别是抗击重大灾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研究和部署。 D . 我们应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特别是抗击重大灾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
  • 11. (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滥用人脸识别说“不”。这一司法解释,对各级人民法院正确审理相关案件、统一栽判标准、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实现高质量司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①__________。但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生活中强化人脸信息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百姓有所呼,②______________。从今年“人脸识别第一案”的宣判,到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都彰显了遏制人脸识别技术滥用趋势的司法努力。

    然而,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风口上,强化用户人脸信息保护,会不会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此次司法解释,③______________。一方面,在依法保护自然人人脸信息的同时,明确规定了使用人脸识别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实现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充分考量人脸识别技术的积极作用,明确不溯及既往的基本规则,以规范促应用,实现惩戒侵权和鼓励数字科技发展之间的平衡。(    )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可以说,既有利于数宇经济健康发展,又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这一司法解释的最大亮点。 B . 可以说,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是这一司法解释的最大亮点。 C . 可以说,这一司法解释既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又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D . 可以说,这一司法解释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五、写作(65分)
  • 12. (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它们或引发你的感悟,或激起你的思考,或振奋你的精气神,或提高你的甄别力……它们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你的生活,增长了你的智慧,帮助了你的成长……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