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上·重庆月考) 文言文阅读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曰:‘知几其神乎!’《》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为楚军统帅。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即后文的义帝。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B .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C .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D .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赐骸骨,古代大臣请求辞官归乡的婉辞,“致仕”“悬车”等词与之意思相近。 B . 《易》《诗》属五经。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中庸》五部儒家经典。 C . 弑,古时称臣杀君、下杀上、子杀父母。与之相似的“戕”特指他国之臣杀害本国君主。 D . 高帝,刘邦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该文层层推论,一环扣一环,有很强的逻辑性,如:由义帝之明推测项羽之杀宋义,义帝必不能堪,又推测义帝必杀项羽,项羽故必杀义帝。 B . 文章引述《易》和《诗》中的话,意在表明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就应该离开项羽了。 C . 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反诘句,多用感叹句。冷静的理性思考与热烈深切的赞叹、惋惜相结合,使文章笔调变幻无端,抑扬顿挫之至。 D . 全文主要在论述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的选择,同时也批评了项羽的不知人,不善任。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5. (5) 苏轼对范增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文本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