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墨子》与《山海经》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记载虽并不详细,但史料价值极高。《墨子》中把煤称为“每”(明代有人把每加上火字旁,写成“烸”,把煤称作烸)。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胜。《山海经》一书中把煤炭称为“石涅”,这个名字与煤的特征较为接近。此书明确指出煤炭赋存地赋存方位以及与某些植被的关系。在矿业管理上,我国周代已出现“卝”(矿)人这一称谓,并明确了其责任范围,说明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煤炭采挖技术上,可以借鉴已经较发达的金属矿开采技术。
——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煤炭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只是到了17、18世纪才开始落后于西方。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煤炭技术进入近代发展时期,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中的洋务派在“自强”“求富”和“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这些军用和民用企业都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为了满足近代工业用煤的需要,洋务派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采煤技术,兴办新式煤矿。所谓新式煤矿,即使用机器的煤矿。在当时,新式煤矿仅仅是在提升、通风和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而其他生产环节仍然主要靠人力或畜。
——摘编自周岩、胡茹《中国近代煤炭开采技术发展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