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上·郫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毋庸讳言,在习惯了刷屏浏览点点戳戳的生活之后,对于很多人而言,千余字的文章已是不能承受之长,3分钟已是最大阅读续航。有人感慨“书太难读”,似乎以前甘之如饴的小说,如今大家都读不下去,更不必说品读那些大部头的传统经典了。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数字阅读”、不假思索的浅阅读却在极大削弱人们阅读复杂深奥内容的能力,加剧着思维的浅薄。在“碎片化阅读”“快餐式浅阅读”中,习惯了“数字阅读”的跳跃、零碎和浮光掠影,短期来看,人们可获取大量信息,但实则难以真正吸收其中养分,长期下去还可能使人变得更浮躁。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归传统阅读的节奏、系统与静心思考,找寻那些日渐退化的思维能力。书的分量,在思想亦在品格。“读屏时代”,勿忘阅读品格,我们就不会在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

    (摘编自张砥《“读屏时代”更需要深读静思》)

    材料二: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观点。叶老认为只读课本上的文字,“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难以把握。没有足够的阅读空间,也就没有自己学习尝试的机会。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单是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的猜测、人物命运的捉摸等,就足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了。整本书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文化的因子就会进入学生的血脉之中。学生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就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就不会迷失在社会中。

    (摘编自《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材料三: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深度阅读,或许首先应当选好恰当的主题领域。如果所选书籍内容过于深奥,与自身理解能力严重脱钩,阅读是不可能走向深入的。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当我们将零散阅读的粗浅体验升华为主题阅读的凝神研究,阅读将不再只是睡前床头的鸡汤慰藉,而是渐渐盛满充盈的灵魂家园。

    (摘编自《从鸡汤到家园有多远》)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数字阅读”的今天,很多人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阅读,网络阅读削弱了人们阅读复杂深奥内容的能力。 B . 叶圣陶先生提倡“读整本书”,他认为“整本书阅读”可以扩大阅读空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 . 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就不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假以时日,也可能自己学会阅读。 D . 在苏轼看来,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求学的人读书要有针对性,侧重性,才能达到求学的目的。
    2. (2)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整本的书可以练习精读和速读,以整本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更加有效。 B . 材料一分析了数字时代的阅读现状,忧虑浅阅读会错失大量信息,呼吁数字时代更需要回归传统深阅读。 C . 四则材料侧重点不同,但都提倡“整本书阅读”,认为这是回归深度阅读回归经典阅读的最好方式。 D . 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可以尝试将零散阅读变为主题阅读。这样,阅读就能渐渐成为盛满充盈的灵魂家园。
    3. (3)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如何进行阅读?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