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红军这支革命的队伍,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记载:“当我们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边有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红军领袖毛泽东至,告以老妇所言。当时毛即时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予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故事体现红军始终把人民群众冷暖安危放在第一位,红军与人民群众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红军长征途中所到之处,每个红军战士都牢记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爱护群众一草一木,做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红军长征途中,每到一处,无论是住“老乡”家,还是露天宿营,队伍出发前总是要把住过的地方打扫干净,并挑水将老百姓的水缸盛满,完全归还向老百姓借用的东西,如有损坏就要道歉和赔偿。红军食用了群众的粮食、茶一定会公平付酬,如果物主不在家,红军离开时就会把钱放在物主家的香炉里或者礁窝里。
(摘编自黄德林《长征精神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材料二:
在长征途中,面对艰难困苦时,红军官兵讲的最多的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面对严酷无情的自然环境,面对绝地断粮等生死考验,红军将士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强大敌人,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信念。史料记载,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在漫漫征途中,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几十座高山险峰,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突破了人类生存极限。“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体现了高尚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长征胜利的基础,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必须进一步保持和发扬这种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弘扬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压倒、征服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征服的大无畏精神。
遵义会议后,在军事上,毛泽东根据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实际,正确指明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经艰辛,胜利到达陕北;在政治上,把长征的“大搬家”变成北上抗日,广泛宣传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同张国焘主张南下并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与国民党和其他党派的关系上,逐渐由“反蒋抗日”转变为“联蒋抗日”,动员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左右自己的命运。
(摘编自王相坤《深刻把握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材料三: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化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与此同时,变革过程也遭遇世界局势动荡、网络安全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的挑战。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需要弘扬长征精神,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摘编自张文君《长征精神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