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什么是“粉丝”?世界上有这样一群平凡人,他们有的爱偶像胜过爱亲人、爱自己,他们有的会为了心中喜爱的明星而疯狂,花费金钱、精力,有的甚至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这些人被统称“粉丝”(英文fans音译名)。
粉丝又是什么?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对偶像的“一往情深”和不计成本的付出。现在的粉丝,多是有工作,生于70~80年代的孩子们,他们有着时尚流行的心态,成为当今社会粉丝的主体。2005年的超女之后,粉丝从追星族中脱胎换骨,遍布天下。让这个源于英文fans的词汇有了深广的社会含义,成为社会学家不得不去正视的庞大族群。粉丝已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有着独特鲜明特色的“粉丝文化”。粉丝文化不仅可用于流行文化,也常常被人引用于需要高度理性的科学、政治、宗教等领域。粉丝文化的诞生,与理性相背离,开始了对偶像、对社会和历史的改造。(来自“百度搜索”)
【材料二】
粉丝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现象,说到底是“多方合力”的结果,粉丝群体化、组织化催生的网络空间亚文化,都为网络失范行为提供了土壤。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从年龄看,39岁以下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9.1%,其中10至29岁网民群体占比高达41.5%。从职业看,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达26.0%。因此,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与价值方向,需要合力而治、全力而为。加大监管力度,落实明星、平台、资本等多方责任更是迫在眉睫的工作。(来自“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以购买明星的专辑、代言的产品,为明星提升流量等为特征的“粉丝经济”,正在成为近年来经济生活中的新亮点。明星“带货”是商家惯用的营销手段,因为明星对某一商品有意或无意的助销,就有可能带动此商品的销售,甚至引发其大面积流行。以今年“双11”前的电商营销为例,某化妆品牌请明星代言1小时,销售额就突破4000万元;某日常用品请明星代言预售3万件产品,3分钟即告售罄;某明星代言的一款电动牙刷,3天预售额近2000万元……明星“带货”能力的背后,是粉丝们的强大消费能力。粉丝们从情感出发进行消费,通过商品购买、社群聚集、交流互动等环节,满足了自身的需求。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升级迭代、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粉丝经济”兴起的深厚土壤。对商家来说,粉丝们带来的“流量”,往往与“销量”直接挂钩。在利益的驱使下,行业内滋生了“流量至上”甚至“流量造假”等现象,亟待规范和引导。而粉丝群体中存在的“刷单”“刷票房”“刷好评”等不良行为,也为自身带来负面评价。理性对待粉丝热情、引导粉丝合理消费,同时将明星效应转化为提升商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契机,才能更好体现“粉丝经济”背后的流量价值。
(《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日)
①粉丝群体化、网络化、组织化催生的网络空间亚文化与新业态,都为网络失范行为提供了土壤。(“土壤”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明星“带货”是商家惯用的营销手段。(“带货”在文中具体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