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0九上·江干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难和易

    顾劼刚

    ①很多人喜欢说:“这件事由自己去摸着干,太苦了,太难了,有简易的方法没有?”我以为这是错的,这是没出息的心理。因为根本上什么是“难”,什么是“易”,就没法子去详细分辨;又何况事情的办理,更是“一步不走,一步不到”,没有捷径的呢!

    ②对于一件事情,只要能连续注意上几个月,关键就都开了,我们就可探首于门际,一望里面的宝贝了;连续注意上几年,就可把以前望见的宝贝拿到自己手里来摩挲了。通常所谓“苦”,所谓“难”,都不过是未曾到门际探首时所感到的在黑暗里摸路的无聊罢了。一个人若是有志求知识,干事情,连几个月的忍耐心都没有,这人的意志真是薄弱的过分了。比如登塔,第一层总是暗的。我们所以不怕第一层暗,正因为预知走到上一层时就明亮了,走上最上的一层时就可以极目千里了。若是只管嚷着到最上层去望远,却偏怕经过第一层的黑暗,又哪能说得上要真心登塔呢!所以我们只要肯寻路,就不用怕寻不到路径;只要肯求光明,就不必疑虑开头时的黑暗和困难。惟其能穿过了黑暗,打破了难关,才能得到真实的光明!

    ③记得我家里有一次要砌一道围墙,周围不到十五六丈光景,高仅八尺,雇来泥土工人二十多位,由我监工。当他们着手之初,我的意想中以为这是最容易不过的,大概在一两天内就可以完工。哪知道他们先开沟道,再打石脚,然后才用砖砌,这时已经费去好几天了。他们砌砖时,我的意想中以为这是最容易的,因为砖形方整,只须砌上,不会不合缝,正和小孩子用骨牌搭桥是一样的简单。但他们开始砌墙之后,我知道又不是这么回事了。砖形固然方整,但涂上了圬泥还不能安.上就算,必须用刀敲平,括去溢出的圬泥,仔细端相,使它必平必正,和下边旁边的一样齐,不能差一点。在转角处,又要把砖形削小,削去的多一点不好,少一点也不好。

    ④这样的一天一天挨下去,竟费上了十几天的工夫。砌好墙,他们在里面外面一总刷.上圬泥,再刷上白粉水。白粉水刷了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又费去了好几天。就在这二十天以内,叫我饱受了工作的教训,使我知道天下事没有一件可以不劳而获的,就是最平常最简单的工作像砌墙这样,也是要费去无数气力,费去很多时间的。这次的教训是我平生受益最大的一次,比严师慈亲所教的真不知道亲切了多少!从此以后,我每到工作厌倦的时候,就自己提醒自己:“要砌成一堵墙是不容易的事呵,现在我已经把砖头砌上了多少了?”想到这里便心头一振,觉得我既做了这项工作,便没有厌倦的理由了!

    ⑤不论什么事,总得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才能希望达到目的。比方说,走得最慢的像大车、骆驼,最快的像飞机、火车、汽车、电车,快慢虽有不同,但是在经过的路线上总要全线经过的,一些也跳空不得。自己的聪明和环境好一点,比较别人走得快一点,办得好一点,这是可以的;但无论如何得到些便利,终必去做了才有功效可见;正和走路一样,必得走了才可到,断没有一说“到”便不用迈步而可以到了的道理。所以做一件工作,在我的眼光里总觉得是砌墙,是赶路,砌墙必须砌成一堵墙,赶路必得走到目的地。一个人的成就,一件事情的办好,决不能从取巧中得来。人们只要是想去干,只有劳苦也不恼,无人理会或受人非笑,受人嫌厌攻击也不怨,一时得不到结果也不悔,实实在在把工作当工作做,才能有达到最后目标的希望。难和易是无法去计较的,也是不该去计较的!

    (原载《民众周报》第三卷第六期,1937年5月7日)

    1. (1) 作者在论述观点时,运用了多则材料。你认为作者叙述“登楼”和“砌墙”这两个材料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 (2) 对于文章结尾处说难和易“不该去计较”的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要砌一道围墙,也要花很多力气,没有想象中简单。 B . 因为认为太苦太难,想找简单的方式是没有出息的心理。 C . 因为没有事情可以不劳而获,只有做才有希望达到目的。 D . 因为聪明和环境好一点,就能比别人更快一点实现目标。
    3. (3) 顾颉刚在《怀疑与学问》中,多次引用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要在本文某处引用一句名言,你会选择下面哪一句?请说明将引用的位置(如开头、结尾或某个自然段),并简述理由。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老子

      B.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