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家庭,都是其传承下来的根本“灵魂”。无论是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是城市人文历史名震天下,文化都是其发展前进的重要资本。在笔者看来,文化,已跃升为衡量城市发展与城市文明程度众多因素中,极为重要的“软实力”。近5年,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20%左右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北上广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将“文化+”充分地融入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让独特地方文化濡染城市,发展才会愈加鲜明。

    目前,全国多省市都打出“文化+”旗号,譬如南京、山东、陕西、杭州……政府已清晰认识到文化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性,成绩有目共睹。以河南开封市为例,这座区域面积不大的城市,作为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理念并将之系统化、实践化的城市,融合了八朝古都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这便是开封的文化根本——把文化产业做成产业文化,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及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文化为基础条件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时曾经提到:文化是基础,融合是关键,转型是目的。一句话道出了发展“文化+”的根本。

    (摘编自杨建国《如何让“文化+”变为生产力?可从古城开封说起》)

    材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在从事文化交流或文明对话时,总是强调立足于特定文化的本位立场,在突出自己文化鲜明特征的前提下,来与他类文化或文明进行比较。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展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特殊性、独立性,而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普遍性、共通性。

    应该说,是“求异”还是“求同”,是互相指摘,还是彼此欣赏,这对文明对话顺利畅达与否关系至为重大,对文化的包容也实具关键的意义。所谓立场决定态度,品格彰显高度。换言之,如果人们不能克服“求异”的价值取向,那么就必然无法体现“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的文化宗旨,就会难以真正实现文明平等、文化宽容、人类和谐、世界和平的理想追求。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在于互为观照、互为包容、互为渗透、互为升华。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亘古常新,就在于它的核心精神具有普适性。象“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泛爱仁慈”、“刚柔相济”、“民为邦本”、“孝悌忠信”等等,皆呈现鲜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本质属性,它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族群与阶级,是我们今天进行东西方文化接轨与融合的重要资源。它与西方文化中“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殊途而同归。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之所以同样包含“自由、民主、法治”等内涵的缘由。

    所以,我们开展文化交流、文明对话,首要的任务是要改造我们的文化观,基本立场当由注重“求异”转化为“求同”,改弦更张,拨乱反正。否则,必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摘编自黄朴民《重估不同文化的价值之维》)

    材料三: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每一个中华传统节日,也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端午节,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就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传承端午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魅力,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筑梦路上更有动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比如龙舟赛,就能够调动群众的节日热情,激发集体荣誉感,彰显齐心协力、奋勇争先、拼搏向上的昂扬精神。这也足以说明,在传承端午民俗、保护传统文化时,若能多一些具体内容的填充,多一些文化元素的创想,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将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滋养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自尊自信的甘泉。

    (摘编自李盈《如何让粽子的“文化味”愈久弥香》)

    1. (1)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文化”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与文明程度需考虑的诸多因素中,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软实力”。 B . 作为精神的载体,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观照、包容、渗透乃至升华,正是其价值与功能所在。 C . 近5年,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北上广等省市,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的占比已超过5%。 D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超越了时空、族群与阶级的界限,与西方文化的价值判定殊途同归,体现了文化的普遍性和共通性特点。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交流或文明对话时,总是强调立足于特定文化的本位立场,已经严重影响文明平等、文化宽容、人类和谐、世界和平的理想追求的实现。 B . 将文化观从“求异”转向“求同”,是使文明对话顺利进行的前提,否则就违背“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的文化宗旨。 C . 所谓文化自信,需要许多具体内容的填充,只要能够调动群众的热情,激发集体荣誉感,就可以形成全民族的自尊自信。 D .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毕竟中华文化凭其普适性特点优于外来文化。
    3. (3) 根据以上材料,针对城市发展中如何做好文化传承提出几点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