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三上·上海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童心说

    李贽[1]

    ①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②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的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重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重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重心既降,于是发而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重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③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臭,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重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④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注]①李资一直抨击程朱理学(即文中的“闻见”“道理”)。明神宗万历十四年有人写信说他“以安乱真、教坏毒世”,李贽大为恼火,写下这属文章反驳其指贵。②矮人何辨,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到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有闻见从耳目入                                   吾尝终日思矣 B . 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无叔伯,终鲜兄弟 C . 工,于我何与窃为大王不取也        相如弩,独畏廉将军哉 D . 降而六朝,变而为近体                        窃大王不取也
    2. (2) 下列句子不能直接证明“童心”重要作用的一项是(           )
      A .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B . 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C . 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D . 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先对“童心”作出明确的解释,接着探究人的童心失去的原因。 B . 作者反对程朱理学,认为那些“闻见”和“道理”是读书识义理的障碍。 C . 如果一个人不具有美好品质和真才实学,也就说不出有道德修养的真话。 D . 只要发自于人的真心,即使那些参加科举的八股文,也能成为千古美文。
    4. (4) 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 (5)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失去“童心”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