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

更新时间:2022-01-19 浏览次数:7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应用10分
  • 1. (2021高三上·上海期中) 按题目要求填空。
    1. (1)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晋·李密《陈情表》)
    2. (2) 或因寄所托,。(晋·《兰亭集序》)
    3. (3)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讲求“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登快阁》中的“。”两句,就是化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 2. (2021高三上·上海期中) 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 王老师一生治学严谨,教学兢兢业业,待人平易可亲,堪称为人师表。 B . 有人常在网上发表惊世骇俗的言论,以为这是标新立异,不知其实是可圈可点 , 惹人厌烦。 C . 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武汉市万人空巷 , 整座城市的人用坚忍守护着更多人的平安。 D . 在辩论赛上,小明同学总能抓住对方辩手的逻辑漏洞,一针见血、振振有词。
  • 3. (2021高三上·上海期中) 把下列四句话填写到语段中,使语意完整,最合适的一项是:(      )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国文艺理论发生巨变、取得辉煌成绩的一百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研究中国共产党                              , 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未来发

    展有着特别的意义。

    ①在其探索和跋涉过程中有何经验与教训

    ②是如何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断迈向新形态的

    ③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

    ④在其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思考和总结;

    A . ④①③② B . ①④②③ C . ③②①④ D . ②③④①
二、阅读 70分
  • 4. (2021高三上·上海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自我”在中国是一个新概念

    庄晓丹

    ①这几年中国人对待心理学是工具化的,从我的临床经验看,100个人里可能只有1个人是完全为了探索自我而来的,通常多数来访者都是想知道“我该怎么办”。他们不太看重了解自己,对自己也不太有好奇心。

    ②在这种概念模糊的背景下,我们谈论中国的“自我”和“自我探索”,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我甚至觉得西方意义上的“自我”,中国过去可能是没有的。

    ③西方的“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中国的“我”是关系性的存在,比如:对于父母来讲,“我”是子女:对于领导来讲,“我”是下属:对于妻子来讲,“我”是丈夫等等。“我”始终在一个家庭、组织、社会、阶层框架里,“我是谁”是一种社会标签,如果没有任何关系,“我”可能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④如果从西方理论角度去考虑,中国的“我”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青少年水平的“我”。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经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他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不同阶段要发展不同的社会心理能力。在青少年阶段发展的“我”,是根据周围的人和团体来定义的。我们会观察到,人在青少年阶段非常喜欢抱团和比较,因为青少年的“我”完全是根据和同侪比较来发展和定义的。

    ⑤但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我”实际上还需要继续发展到成年人,成为独立的“自我”,然后进入亲密关系。西方有很多理论描述独立的、成熟的“自我”,简单讲,当一个人明确知道,他脱离了所处的家庭、社会群体、社会阶层和定义时,他是谁,这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了。如果一个人发展出独立的“自我”,处理亲密关系也好,其他问题也好,都会迎刃而解。

    ⑥当下的中国人没有从关系性的“自我”,发展成西方意义上的成年人具备的独立“自我”。我觉得第一是没时间,第二是没榜样,还有就是中国文化本身也不太强调自我,不太支持这种发展

    ⑦如果按照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青少年时期应该发展基于社会关系的自我。那几年中国学生在准备高考。我的高中班主任说,现在的孩子一门心思学习,除此以外同学之间互相都不怎么说话。功利主义、精英主义,以及家长、学校共同施加的压力,导致青少年没有空间去发展自我。这样的孩子是以小学阶段基于家庭的自我进入大学的,在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再发展青少年阶段的基于社会关系的自我,然后他们就毕业了,以这样的自我进入了社会。

    ⑧进入社会就更没时间了。现在的某种舆论是,人到了30岁还没有在社会上找到一席之地,人生基本就算失败了,似乎到了35岁就要被职场淘汰了,所以大家每一步都很着急。

    ⑨如果要发展自我,不说特别系统化、复杂化的条件,首先它需要一个人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有空间去探索自己。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是需要跟人互动、在实践中试错的。我试一下这个,知道原来我是这样的,然后我再去试一下那个,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

    ⑩现在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容错区间很小,一步错就可能步步错,前面没赶上车,后面可能就不许你上车了。大家是不太敢有勇气,去做探索自我这样“正事”以外的事情的。

    ⑪家长的自我可能也停留在那个青少年阶段。我们在养育中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父母的心理年龄大概在什么水平,孩子的生理年龄超过这个岁数就开始出问题。一个心理年龄12岁的家长带一个生理年龄18岁的孩子,他不可能告诉孩子18岁之后怎么办,孩子就只能自己摸索。

    ⑫再者,中国文化本身是不强调也不太支持自我的,这可能跟农耕文明有关系。农耕社会的客观现实是,无论一个人自我的程度怎么样,最终他所在的家族比较好,他也能比较好,并且年复一年生活变化不大。这样的社会形成了完整的规则,一个人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需要什么,都是差不多的,他只要跟着传统一步一步来,不出现杂音,就能运行良好。

    ⑬现代社会具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并且始终在变化,但我们还是会受到传统的影响。人类对陌生的东西都是有警惕性的,传统对它的态度是不确定,甚至是排斥的。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更没有诉求去寻找一个独立自我。这是不被鼓励的,甚至会遭到负面反馈。

    ⑭“自我”在中国是个新概念,但如果不努力发展独立的自我,我们面对的心理学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只有成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的成年人,我们才能正确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关系和心理问题。

    1. (1) 第①段中的“工具化”的具体含义是指:
    2. (2) 文中多次提到“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请分析其作用。
    3. (3)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 (        )
      A . 作者认为中国人不关心自我的原因是因为太功利。 B . 中国过去有“自我”概念,但和西方的“自我”概念并不相同。 C . 中国人并没有“自我”概念,我们所说的“自我”,其实只是不同的社会身份。 D .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现状是一生保持始终青少年阶段的自我。
    4. (4) 请选出一项符合文意的推论:(         )
      A . 在中国社会中探讨“自我”这个概念,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 B . 对与自己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分析越仔细,对自己的认识就会越模糊。 C . 只有不考虑所有附着于人际关系上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认识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 D . 随着农耕文明发展为现代文明,探索自我的文化背景压力会逐步减轻。
    5. (5) 有人认为第⑥段的划线句能概括下文,是很好的总领句。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看法。
  • 5. (2021高三上·上海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庄稼的逻辑

    毕飞宇

    ①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A)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那只能说,你肉眼的视域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也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不能想,是的,(B)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不寒而栗。

    ③庄稼人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着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为什么说它“最壮观”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其他庄稼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全是庄稼人 的指纹。

    ④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变得壮观了。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也在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青和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C)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⑦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综在柏棺,流水在浇澧,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県祟又坦坦荡荡。麦浪和水稻的汹汤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该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形成了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巨响般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⑧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我喜欢莫言所有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我的鼻子是空的,它能从我的书房一直阐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闲到莫言的故乡。

    ⑨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那充满诗意的感染力,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都是作家提供的。

    ⑩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

    1. (1) 请联系第⑥段中划线句的上下文,说说你对“庄稼的逻辑”的认识。
    2. (2) 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文中语句,分析第⑦段的语言特色。
    3. (3) 第⑨段引用福楼拜的话有何作用?
    4. (4) 本文有很多句子富有哲理,值得品味。请在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其中的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对你有怎样的帮助。
  • 6. (2021高三上·上海期中)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中吕]普天乐·西山

    (元)徐再思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注]西山:又名洞庭,位于吴江县(今属苏州市)境内的太湖中。

    1. (1) 下列对本作品体裁的称呼,不正确一项是(          )。
      A . 乐府 B . 散曲 C . 曲子词 D . 北曲
    2. (2) 下列对本作品景物描写的分析,正确一项是(             )。
      A . 前四句写景由高而低,色彩分明,每句构成一幅图景。 B . “鸥鹭”“牛羊”句由静而动,以鸟雀归巢衬牛羊归牧。 C . “万顷”句从两岸写到水面,由远而近,色调由冷而暖。 D . “水晶宫”句描摹出夕阳透射进水面的动态,由实而虚。
    3. (3) 对画线句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不同意境作赏析。
  • 7. (2021高三上·上海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自此迄终,三十余载。

    ②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遣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

    ③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截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④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已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⑤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悯君贫老故加此赡也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

    --《宋书·郭原平传》(有删改)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然后举

      屡空室(

    2. (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木功(

      A.清闲B.喜爱C.熟习D.平常

      要使贱(

      A.没有 B.卑贱C.偷偷D.稍微

    3. (3)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4. (4) 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

      府君嘉君淳行悯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

    5. (5) 对第③段郭原平卖物时的情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卖物时常常会有人拦腰砍价。 B . 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 C . 物价为邑人认可,货品特别抢手。 D . 买家总是主动出高于报价的价格。
    6. (6) 综观全文,结合郭原平的性格特点,推断其固不受米的原因。
  • 8. (2021高三上·上海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童心说

    李贽[1]

    ①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②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的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重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重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重心既降,于是发而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重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③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臭,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重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④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注]①李资一直抨击程朱理学(即文中的“闻见”“道理”)。明神宗万历十四年有人写信说他“以安乱真、教坏毒世”,李贽大为恼火,写下这属文章反驳其指贵。②矮人何辨,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到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有闻见从耳目入                                   吾尝终日思矣 B . 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无叔伯,终鲜兄弟 C . 工,于我何与窃为大王不取也        相如弩,独畏廉将军哉 D . 降而六朝,变而为近体                        窃大王不取也
    2. (2) 下列句子不能直接证明“童心”重要作用的一项是(           )
      A .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B . 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C . 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D . 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先对“童心”作出明确的解释,接着探究人的童心失去的原因。 B . 作者反对程朱理学,认为那些“闻见”和“道理”是读书识义理的障碍。 C . 如果一个人不具有美好品质和真才实学,也就说不出有道德修养的真话。 D . 只要发自于人的真心,即使那些参加科举的八股文,也能成为千古美文。
    4. (4) 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 (5)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失去“童心”的原因。
三、写作70分
  • 9. (2021高三上·上海期中) 现代生活中“进”是一个高频词,“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急流勇进”、“循序渐进”……这些词

    展现出了全社会奋发激昂的时代精神。在这个时代,“退”还值得我们思考吗?请就这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