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美学对象,在人们的感觉和心理体验上,主要是引发一种愉快的、自由的心理和精神体验。这种感觉和感受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只要稍微读过几首古代关于江南的诗词,或者你到山清水秀的江南走上一遭,你就真实地获得了某种东西,假如你以后远离了江南,还可能产生一种或浓或淡的惆怅和乡愁。而这就是纯粹的审美体验和自由境界。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提出的承载着美学功能和使命的江南文化?
从美学和审美精神的角度,我今天在这里主要选择两个关键文本来谈:一个是南朝民歌,一个是《世说新语》。
南朝民歌山温水软,柔肠百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我把《西洲曲》看作中国最好的抒情诗,也就是说,既不同于北方草原文化的“劳者歌其事”,也不同于古代中原文化的“赋诗言志”,南朝民歌是中华民族最美的感觉、情感、心灵的自然流露和表达,同时也把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体验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
在与《西洲曲》大体相同的时代和社会土壤上,另一部最能代表中国古典美学和审美生活方式的巨著也应运而生,这就是历来最受士大夫阶层青睐的《世说新语》。我个人觉得,可以把宗白华先生的著名论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作为认识和把握江南文化审美精神的入门读物。在这篇文章中,宗白华先生梳理了魏晋南朝的八种美,指出:“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
江南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江南美学是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如果说,它们的存在已确定无疑,那么在当下最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把这种美好的东西找回来?
首先,要真正知道它的价值和时代意义。其次,要把江南文化的真实精神解读好和阐释好。再次,在还原江南文化的审美精神之后,要在今天的消费文明中保存它和发扬它。如何才能重新懂得古典江南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懂得江南的心。对此没有别的好办法,一个解决的思路是:真正地了解真正的江南文化的美学精神,消解人们心中杂乱的审美知识和价值判断,以便为重回江南提供一种审美机能和主体条件。
(摘编自刘士林《江南诗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