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乐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2-02-15 浏览次数: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 1. (2021高二上·乐清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江南文化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美学对象,在人们的感觉和心理体验上,主要是引发一种愉快的、自由的心理和精神体验。这种感觉和感受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只要稍微读过几首古代关于江南的诗词,或者你到山清水秀的江南走上一遭,你就真实地获得了某种东西,假如你以后远离了江南,还可能产生一种或浓或淡的惆怅和乡愁。而这就是纯粹的审美体验和自由境界。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提出的承载着美学功能和使命的江南文化?

    从美学和审美精神的角度,我今天在这里主要选择两个关键文本来谈:一个是南朝民歌,一个是《世说新语》。

    南朝民歌山温水软,柔肠百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我把《西洲曲》看作中国最好的抒情诗,也就是说,既不同于北方草原文化的“劳者歌其事”,也不同于古代中原文化的“赋诗言志”,南朝民歌是中华民族最美的感觉、情感、心灵的自然流露和表达,同时也把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体验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

    在与《西洲曲》大体相同的时代和社会土壤上,另一部最能代表中国古典美学和审美生活方式的巨著也应运而生,这就是历来最受士大夫阶层青睐的《世说新语》。我个人觉得,可以把宗白华先生的著名论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作为认识和把握江南文化审美精神的入门读物。在这篇文章中,宗白华先生梳理了魏晋南朝的八种美,指出:“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

    江南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江南美学是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如果说,它们的存在已确定无疑,那么在当下最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把这种美好的东西找回来?

    首先,要真正知道它的价值和时代意义。其次,要把江南文化的真实精神解读好和阐释好。再次,在还原江南文化的审美精神之后,要在今天的消费文明中保存它和发扬它。如何才能重新懂得古典江南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懂得江南的心。对此没有别的好办法,一个解决的思路是:真正地了解真正的江南文化的美学精神,消解人们心中杂乱的审美知识和价值判断,以便为重回江南提供一种审美机能和主体条件。

    (摘编自刘士林《江南诗性文化》)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学对象本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可以给人们带来纯粹的愉悦的审 美体验。 B . 不同于北方草原文化和古代中原文化的南朝民歌是中华民族最美的感觉、情感、心灵的自然流露 和表达。 C . 宗白华先生的论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可作我们认识和把握江南文化审美精神的启 蒙读物。 D . 承载着美学功能和使命的江南文化是诗性的精致的,今天我们要把江南文化的真实精神解读好和 阐释好。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先阐述江南文化的美学意义和审美功能, 自然引出本文的中心话题,并与文章的标题相为 呼应。 B . 文章按照层进式  论述结构,引领读者粗略认知江南文化及其审美精神,呼吁人们重视江南诗性 文化。 C . 文章中间采用总分式结构,运用引证法阐述了解真正的江南文化的两个捷径,使抽象的审美话题 具体化。 D . 文章最后在高度评价江南文化审美价值之后,就如何重新懂得古典江南和江南文化的意义提出中 肯建议。
    3.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读过关于江南  诗词,或到秀丽的江南走走, 你就会喜欢上江南文化, 并产生或浓或淡的乡 愁。 B . 如果说江南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那么江南美学则是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古典生活方 式。 C . 只有消解人们心中杂乱的审美知识和价值判断, 才能真正了解江南文化的美学精神, 从而保存和 发扬它。 D . 了解、研究和弘扬江南文化, 解读和阐释其审美精神, 明确其价值和时代意义, 是文化自信的表 现。
  • 2. (2021高二上·乐清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故乡是中国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从《诗经·采薇》开始,历代骚人墨客就写之不倦。故乡从古代诗词的意象扩展为现当代小说、散文的题材,融入了作者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不再局限于乡愁。现当代小说、散文在叙写故乡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生经验,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变迁。

    鲁迅的《故乡》写于1921年,丰子恺的《故乡》写于1935年,薛忆沩的《故乡》写于2021年,这三个时间点蕴含了不同的时代内容。

    1921年新文学刚站稳脚跟,这时候鲁迅发表《故乡》,题材别开生面,见识独到。鲁迅正视眼前故乡被贫穷、混乱和破坏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真实境况。“我”回到相隔二千里、别了二十年的故乡,“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待到看见来访的儿时玩伴闰土,一个儿时天真活泼的玩伴被岁月折磨成了不折不扣的老汉。现实的故乡是没有什么留恋价值的,故乡的美好只存于回忆之中。鲁迅用动情的笔墨回忆起儿时脑中那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幅“神异的图画”的重点不是二十年前故乡的生机勃勃,而是人间的温情、生命的勃发和勇敢。古代诗人不满意的是身处他乡的眼前处境,他们发现故乡寄托着未来的希望,故乡才是美好的。鲁迅的笔下依然有美好,但这美好却早已迁移到不复实在的“神异的图画”中了,眼前看到的却是破落衰败的故乡。于是对鲁迅来说,就产生了人生最终归宿何处的问题,鲁迅的《故乡》是由回故乡始,离故乡终的。

    丰子恺的《故乡》写于1935年,他对故乡的认知和当时的其他作家如写《边城》的沈从文、写《果园城记》的师陀都不一样。后者写出了略带哀伤的乡村牧歌,而丰子恺则直接戳穿牧歌的旧梦。他从古人以在故乡饮酒赏月为人生一大快事开始,认为很多“现代人”与此不同了,“即使也不乏喜欢对花邀月饮酒的人,但不一定要在故乡的家里。不但如此,他们在故乡的家里对花邀月饮酒反而不畅快,因为乡村大都破产了。他们必须离家到大都会里去,对人为的花,邀人造的月,饮舶来的洋酒,方才得其所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迁呢?丰子恺认为,“到了现今的工商业时代,人都离去了破产的乡村而到大都会里去找生活,就无暇纪念他们的故乡„„在他们就只有生活的地方,而无所谓故乡”。城市是一个造就不出故乡意义的地方,那里只供人们活着。丰子恺推测,故乡即使将来不为人所忘却,含义也将会改变。故乡失去古代诗词里充满乡愁的意味,仅存“乡”字的意义。丰子恺不祥的预言在今天仿佛已经实现了,证据就是从前填表都有籍贯一栏,如今籍贯不出现了,换作了出生地。籍贯的含义近乎故乡,而出生地就是“仅存的‘乡’字的意义”。丰子恺写作《故乡》的年代,刚好就是全面抗战爆发前所谓“黄金十年”的民国发展期。这十年经济成长快速,人口往城市集中,而这发展的另一面同时也是“乡村的破产”。

    时间来到了2021年,小说家薛忆沩为读者奉上一篇同名作《故乡》。如果说鲁迅的《故乡》敲醒了千年的乡愁旧梦,而丰子恺的《故乡》预告了乡愁牧歌的无以为继,那薛忆沩的《故乡》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乡愁无处容身的图景。

    鲁迅用“别了”一词来定格自己对故乡的感情,说明内心还存在归属于某地的认知,而且不否认那就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百年之后薛忆沩却生出自己“根”在何处的疑惑。“我”的还乡之旅首先遇到的是长沙已经日新月异到面目全非、难以辨认的程度。“我”根据记忆去寻找长沙最有名的米粉店,发现记忆与现实纯然脱节,那原来只是一条大约三米宽的小街,怎么现在变成了将近二十米宽的大道?城市建设的旧貌换新颜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也正是这天大的好事磨灭了关于故乡的诗意记忆,而记忆与现实的脱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挫折感。记忆无从对标现实,“我”只好换一家米粉店。可是已经吃不到记忆中的乡味,但得到店家意味深长的告知,“现在的长沙已经不是从前的长沙了”。长沙还是叫原来的名字,但眼前这个长沙所指代的地理空间和记忆中的那个长沙已经不是一回事了。从建设的成就来讲,确实日新月异,造福百姓,但无奈它太快了,快到挑战人的记忆和心理接受的程度。

    薛忆沩的《故乡》以一个温馨的故事结束,这与鲁迅的《故乡》不同。一百年前中国乡村正以其凋敝、破落的面目显示在世人面前,看不到任何希望。待到百年之后薛忆沩来写回故乡的际遇,留下一个不一样的结尾。“我”见到了当年父亲帮他解决城市户口的“傻杜”。“我记忆中的傻杜是一个枯瘦如柴的人,一个病态的人,而从篮球场那边走过来的那位老人体形饱满,显得相当富态。”薛忆沩笔下的“傻杜”从潦倒变为衣食无忧,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或许也可以折射中国百年国家命运的反转吧。

    (摘编自林岗《“故乡”的百年变迁——读鲁迅、丰子恺、薛忆沩同名作<故乡>》)

    材料二:

    故乡,很容易成就作家作品的地域特色,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莫言的东北乡,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瓦都承载着作家的成长轨迹和个人情感。而包括贾平凹的秦岭乡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等在内的一个个文学故乡被建构起来。

    作家在小说中用庞大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与那个作家的童年、故乡、知识、经历、愿望甚至梦境等相一致的世界。这种现象到新世纪时似乎变得“自觉”,与其说是作家的自觉,倒不如说是作家的地域特色越来越明显。比如,拿西部来说,先是路遥捧出了《平凡的世界》,接着是陈忠实推出了《白鹿原》,再是贾平凹奉献了《怀念狼》《古炉》等,将陕西那片深厚的土地挖得越来越深。这至少说明,故乡对一个作家很重要,故乡很容易成就作家的地域特色。

    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有多大的生存空间?也许一些作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贾平凹说,他要为家乡立传。雪漠说,他要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们知道,人类曾经如此生活过。

    作家们当然要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但更重要的是反思。如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对即将消亡的鄂温克族的回忆、记录和思索,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对故乡文化在发生巨变的深刻反思。

    自然,文学是可以超越这些的,但是,文学在故乡驻足,在故乡落泪,在故乡留影,在故乡深思,最后将故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永久地留存于文学的天地,也是极其伟大的。

    (摘编自徐兆寿《文学故乡的意义探寻》)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乡是中国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与古代诗词不同,现当代小说、散文在写作中融入了作者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摒弃了乡愁的主题。 B . 鲁迅、丰子恺、薛忆沩的同名作《故乡》分别写于1921年、1935年和2021年,蕴含了不同的时代内容,但结尾的故事都是悲剧性的。 C . 丰子恺对故乡的认知和沈从文、师陀不一样,丰子恺直接戳穿了牧歌的旧梦。他认为很多“现代人”由于乡村的破产在故乡饮酒赏月不再畅快。 D . 鲁迅与“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别了”,而百年之后薛忆沩在寻“根”中虽费周折,但歌颂了故乡变化大,旧貌换新颜。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诗人发现故乡是希望的寄托,故乡才是美好的;而鲁迅发现故乡的美好却早已迁移到不复实在的“神异的图画”中了。 B . 丰子恺推测故乡将失去古代诗词里充满乡愁的意味,仅存“乡”字的意义。作者认为填表时将籍贯换作出生地印证了其推测。 C . 莫言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被建构起来,高密东北乡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瓦都承载着莫言的成长轨迹和个人情感。 D . 在全球化语境下,一些作家纷纷行动起来,在他们看来,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是最重要的,如迟子建对鄂温克族的记录。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高密东北乡深深地影响了莫言,莫言在《红高粱家族》等作品中建构起了文学故乡。 B . 钱钟书的《围城》塑造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像,反映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 C . 沈从文的《边城》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边城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D . 贾平凹的《秦腔》倾注了他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深沉思考。
    4. (4) 两则材料都涉及故乡,在内容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 3. (2021高二上·乐清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火灾

    [瑞士]保罗·拉斯科

    就在清洁女工倒空最后一张废纸、关上灯并锁好办公室的门后,文件档案里的纸张中间有团火苗开始摇曳起来,引子似乎是那一摞薄薄的工作申请表。急切的火花在文件夹硬壳上稍作平息,火舌舔着信件,几秒钟之内便将其悉数吞噬,只留下一团黑乎乎的灰烬。

    火舌从字母N开始,几分钟后便烧到字母表最后。它仍不满足,从档案柜蹿出,迅速沿塑料电缆线游走,气势汹汹地蔓延至电脑。此时电线发出的刺鼻烟雾引发了火灾警报器,自动洒水装置将射程内的一切,不管烧坏的还是未烧坏的,全部淋了个湿透,大大加重了毁坏程度。

    消防队赶到火灾现场时,发现马德尔公司的招聘和人事顾问办公室已经毁于一旦。全部档案文件都无法挽救,公司必须关门停业一段时间。在深及脚踝的水面上,漂着一张轻微烧焦的照片,上面是一个40岁左右女人的脸,带着一丝苦涩的微笑。一名消防员将这张照片带回了家,女人的眼睛让他想起一幅名画。

    “你是否富有远见和进取心?我们的客户——位于伯尔尼附近的一家金属行业公司——为满足现代需求已完成重组。公司新部门现有岗位空缺,急需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办公室经理(男女不限)一名。”

    “职位要求:有长期人事管理的经验,高中以上学历,受过记账/审计培训。有进取心、创造力和独立精神,此外还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年龄:25到40岁之间。”

    40岁以上的人不受欢迎,这种招聘广告劳拉见得多了。她刚刚过完42岁生日,已经拥有高级培训课程证书,其从业资格早就达到管理水平。几个月来她一直在努力寻找工作,但一次又一次被拒绝。大多数言辞彬彬有礼:“不幸的是,我们必须通知你,在对收到的所有申请表进行仔细研究后,我们已经确定了一位更合适的人选。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你资格的质疑。”全都是冠冕堂皇的客套话。

    劳拉愤怒地将《招聘广告》杂志扔进角落,它扑通一声掉进了猫砂[]里。

    日益加深的绝望已经开始在她脸上留下痕迹。她着手用化妆品来遮盖额头上的皱纹和通红的眼圈。她终于受到了邀请,下午5点到女性职业中心去参加面试。电话里,人事经理并未暗示她有多大希望,但至少她接到了面试通知。她心里没底,但她祈求好运的降临,也许这次就成功了。

    劳拉早到了几分钟,在老板的接待室里坐下,一个年轻女孩正一边打电话一边准备离开。显然,她就是岗位招聘栏里说的那种“亲切友好、意志坚定、长相漂亮、能承受压力的秘书”,如今随处可见。而在劳拉看来,这女孩就是挡在那间至关重要的办公室门前的一个小小打字员,傲慢无礼,肤浅易怒。

    她时常被这种大嘴巴的蠢女人挡住,并为自己遭受的羞辱而仇恨她们。劳拉做了自我介绍。此时大楼下面,一个小伙子坐在一辆租来的炫酷跑车里,正播放强劲动感的电子音乐,整个街区都遭了殃。显然小伙子是来接那个打字员的。

    接下来,劳拉越来越无法集中精力。这个社会太看重年龄,只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对此她越来越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无知和傲慢。

    “芭比娃娃”离开了接待室,甚至都没有回头看一眼来跟她告别,就锁上门走了。劳拉觉得自己的等待没有意义,变得遥遥无期,顿时感到绝望。她站起身来,踮起脚尖悄悄地走到文件柜前。她打开手提包,从里面取出一个小瓶,拧开盖,迅速放到求职申请表中间。接着她又坐下,努力让怦怦直跳的心平静下来。

    当衣着优雅的女经理终于从办公室出来请她进去时,她看见对方朝她挑剔地瞥了一眼,立刻便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机会了。女经理很快就切入正题。她几次道歉,让劳拉相信错不在她,但是除了深深的遗憾,她表示对超过一定年龄的女性也无能为力。她们不再受欢迎,如今社会更看重别的更迫切的价值。但是从对方的语气中劳拉并未听到丝毫怜悯。

    她离开办公室,一无所获。回家路上她去了一家酒吧。至少在那里她可以和人们聊一些开心的话题,她不用担心自己的年龄,她可以把那个“意志坚定、长相漂亮”的秘书抛到脑后。

    在轻啜第二杯干马丁尼鸡尾酒时,劳拉听到消防车警笛大作。她微微一笑,又点了第三杯酒,这对她来说可不是常有的事。

    女性职业中心已被烧成灰烬。一切都无法挽救,消防员的靴子上沾满了打湿的一团团灰烬和灭火器的泡沫。

    一名消防员捡起一张烧焦的照片,照片的上半部分还没被烧毁,鼻子、眼睛、前额和头发还清晰可见,脸上带着苦涩的微笑。接着他盯住她的眼睛,认了出来,马上意识到这绝不是最后一次火灾。

    (有删改)

    [注]猫砂,指用来掩埋猫的粪便和尿液的东西。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家公司招聘要求年龄在25到40岁之间,对此劳拉见得多了,她的从业资格早就达到管理水平,然而找工作时多次受挫。 B . 已经42岁的劳拉受到女性职业中心的邀请去参加面试,人事经理在电话里并没有暗示她有多大希望,劳拉却对自己充满信心。 C . 劳拉从女经理挑剔的眼神中知道自己没有机会了。虽然女经理几次道歉,表示自己无能为力,但劳拉感受不到丝毫怜悯。 D . “劳拉听到消防车警笛大作。她微微一笑”,这“微微一笑”体现了劳拉在对女性职业中心进行报复之后的得意和心理满足感。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火苗开始摇曳起来,引子似乎是那一摞薄薄的工作申请表”点明了火灾的源头,也为后文情 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B . 小说叙述了一个关于火灾的故事,在中间部分插叙了主人公劳拉找工作的经历,暗示了火灾发 生的原因。 C . “芭比娃娃”代指年轻的女秘书, “没有回头看一眼”“锁上门走了”通过动作描写塑造了她 的形象,劳拉感受到的是她的傲慢。 D . “接着他盯住她的眼睛,认了出来,马上意识到这绝不是最后一次火灾”,文章结尾意味深长, 预示火灾悲剧还可能重演。
    3. (3) 画横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有评论认为,小说的标题“火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涵丰富。你是怎么理解标题“火灾”的?请 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 4. (2021高二上·乐清月考) 文言文阅读

    []诏曰:“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又令:“八十已上,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时有献千里马者。帝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于是还其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来献。”帝既施惠天下,诸侯、四夷远近欢洽;乃修代来功,封宋昌为壮武侯。癸卯晦,日有食之。诏:“群臣悉思朕之过失,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颍阴侯骑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曰:“臣闻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帝嘉纳其言。帝每朝,郎、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尝不称善。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中郎将袁盎骑,并车揽辔。帝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徼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帝乃止。

    (选自《资治通鉴·汉记五》,有删改)

    [注]帝,这里指汉文帝。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 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 B . 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 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 C . 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 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 D . 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 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千石,古代官职名,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故有此称。 B . 晦,文中指晦暗、不明,也用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 . 尧,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帝王,他通过禅让制度传位于舜。 D . 陛下,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文帝下诏废除各种株连家属的律令,他认为法律对违法者本人做了处罚之后还要株连到他本来没有犯罪的父母等人是不公正的。 B . 汉文帝即位后,关心百姓疾苦,救济那些失去依靠和穷困的人,对天下普施恩惠;各国诸侯和四夷部族与朝廷的关系也都很融洽。 C . 有人向皇帝进献日行千里的宝马,汉文帝认为自己用不上这样的宝马,于是他把马还给了进献者,还命令全国不必前来进献。 D . 汉文帝从霸陵上山,想向西从陡坡上纵马奔驰下山。中郎将袁盎劝谏说圣明的君主不能轻易冒险和企求侥幸,汉文帝阻止他劝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悉思朕之过失,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 5. (2021高二上·乐清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分题得渔村晚照

    徐  照

    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收敛蓑衣屋头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注]①徐照,南宋诗人,布衣终身,穷困潦倒。②醉,渔夫卖鱼得钱少,借酒消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关注渔夫的日常生活,描述了一幅真实自然的渔家的生活场景。 B . 本诗采用工笔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渔夫打鱼、卖鱼、买醉而归的情景。 C . 诗歌的语言质朴,内容通俗易懂,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渔家的情感。 D . 诗歌结尾以景结情,描写白鸥悄然地离去,飞向芦花丛中,耐人寻味。
    2. (2) 有评论说这首诗反映了渔家生活的艰辛和贫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 (2021高二上·乐清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①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引出了“ ”的经验教训。《伶官传序》

    ②《燕歌行》中“  。”写出了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 浴血奋 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③《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 ”。

    ④《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蒙蔽的两句是“,   ”。

    ⑤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7分)
  • 7. (2021高二上·乐清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的轻吟低语,借着柔和的风,传递给了那些倾心凝听的有心人。它们说的是        ;说的 是傍晚农家升起的袅袅炊烟里,将会添上新馍浓浓的香味。秋色是在         中变幻的,经过了春的绚烂与夏的喧闹,一路走来的秋,令人        。伴随着日升日落之间,有一点黄蔓延渐渐开来,像一股奔腾的溪流,流淌你的心里,滋润着你的思绪。而那金色的铺展,是秋的宣言,写下仅仅属于秋 天的辉煌与喜悦。

    秋天是成熟的,正如一个正值壮年的人,腰杆挺拔,头脑睿智,心思缜密,    ▲    。秋天是丰厚的:挂于枝头的丰厚,大地的恩赐让人体会富足与幸福;踩在脚下的丰厚,枯叶让人品味走过的岁月;映 入眼帘的丰厚,层层递进的秋景让人感受童话般的唯美意境。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瓜熟蒂落      悄无声息      感慨万千      宠辱不惊 B . 瓜田李下      悄无声息     感慨万千     波澜不惊 C . 瓜熟蒂落      音讯全无     百感交集     波澜不惊 D . 瓜田李下      音讯全无     百感交集     宠辱不惊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日升日落之间,有一点黄渐渐蔓延开来,像一股奔腾的溪流,流淌你的心里,滋润着你的思绪。 B . 伴随着日升日落,有一点黄蔓延渐渐开来,像一股奔腾的溪流,流入你的心里,滋润着你的思绪。 C . 伴随着日升日落之间,有一点黄渐渐蔓延开来,像一股奔腾的溪流,流入你的心里,滋润着你的 思绪。 D . 伴随着日升日落,有一点黄渐渐蔓延开来,像一股奔腾的溪流,流入你的心里,滋润着你的思绪。
  • 8. (2021高二上·乐清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眼眸低垂,温柔浅笑,被安放在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中国宝回归馆模拟“石窟”正中央的佛首,无论从哪个方向看过去,都保持着含蓄的笑意。这微笑,似乎是释怀了近一个世纪的      。欣慰于百年 后的归于故土。历经近百年漂泊,太原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含笑”归来。 这件佛首,从日本回归的第一件天龙山石窟珍贵流失文物。风化造成的细微痕迹、缺损的佛像双臂、被盗凿后 残留的印记,瞬间将人们拉回重崖之上的洞窟之中。

        石窟中每一尊残缺的造像,都是一位                     满怀慈悲的智者,恍惚中,似乎还能听到他们轻声的述说和深沉的呼唤。天龙山石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遭到了大规模的盗凿,几乎所有的精品造像都流失到海外。自2014年开始,我国有关部门与芝加哥大学联合开展了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经过七年努力,终于在英国、美国、日本等9个国家27座博物馆,采集到了108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扫描数据,完成了11座主要石窟的数字复原工作。我国有关部门将征集天龙山流失海外造像的信息,(       )。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东奔西走  栩栩如生  历经沧桑  再接再厉 B . 颠沛流离  有血有肉  历经沧桑  一如既往 C . 东奔西走  有血有肉  见多识广  再接再厉 D . 颠沛流离  栩栩如生  见多识广  一如既往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希望流失文物早日“回家”, 让社会力量更多的参与进来 B . 让社会力量更多的参与进来, 希望流失文物早日“回家” C . 让流失文物早日“回家”,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D . 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让流失文物早日“回家”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是从日本回归的第一件天龙山石窟流失的珍贵文物佛首。 B . 这第一件从日本回归的佛首, 是天龙山石窟的珍贵流失文物。 C . 这件佛首, 是第一件从日本回归的天龙山石窟流失的珍贵文物。 D . 这件佛首, 是从日本回归的第一件天龙山石窟珍贵流失文物。
  • 9. (2021高二上·乐清月考) 文言字词积累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 暗地里     单于使使晓武,会虞常    论:讨论 B . 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 称为鼻祖       而景从    赢: 担负 C .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 吝惜          争宠而心其能    害:嫉妒 D . 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迁至移中厩监    稍: 稍微
    2.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天子我丈人也     丈人:长辈       本其成败之迹,而皆    抑: 或许 B . 无忘乃父之志    其:一定        追亡逐     北: 失败 C . 卷天下    席:像席子一样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诡辩:说假话 D . 然陈涉牖绳枢之子    瓮:用瓮做窗户        其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存:存在
    3. (3)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A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B .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 . 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 D . 离骚者,犹离忧也
    4. (4)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 . “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 . “节”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 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 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 . 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