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上·顺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我们从一个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说起,这就是“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时间与空间都可以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心理距离”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海上大雾”。海上航行如遇到大雾,会使人呼吸不畅,耽误行期,甚至可能出事故,让人忧心忡忡。但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与这些切身的考虑拉开距离,就会看到,远近的景色都被大雾罩上了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仿佛你被带入梦幻境界,一时难分天上人间。

    “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来自于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作了很大的修正。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利,更不是新生儿那样的“天真的眼睛”,相反,它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在审美欣赏的那一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心理距离”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一定距离中来看。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我们对幸福的回味可以成为歌;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拉开一定的距离来观看最切身的感受,可使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当然,“心理距离”观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实际上,人不可能像打开电灯开关,或者扳动汽车离合器一样,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有意识的操作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面对大雾,不想行程耽误和危险可能降临,只是幻想进入了仙境,一般人没有这番修炼功夫,也不应把审美寄托在这种修炼功夫上。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审美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考虑,否则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

    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摘编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传统的审美观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而“心理距离”说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B . 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时可以暂时消除概念和功利等的影响。 C . 拉开一定的距离,对幸福的回味、最切身的痛苦都可以成为如歌如诗的审美欣赏对象。 D . “心理距离”说认为,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获得审美感受。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从“心理距离”的概念入手,逐层分析其优缺点,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 文章分析了“心理距离”说存在的主要缺陷,同时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C . 文章最后提出“审美视角”说,是对“心理距离”说及“无功利”观的缺陷的修正。 D . 文章多次提到“海上大雾”这个经典例子,但表述方式不同,论证目的各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不可能轻易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审美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 B . 要避免美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指向性错误,最好的方法是以“审美视角”代替“审美距离”。 C . 艺术教会我们发现美,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缺乏艺术素养,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 D . 摆出一种审美态度固然可以发现美,但对生活美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态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