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顺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2-06-30 浏览次数: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 (2021高一上·顺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我们从一个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说起,这就是“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时间与空间都可以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心理距离”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海上大雾”。海上航行如遇到大雾,会使人呼吸不畅,耽误行期,甚至可能出事故,让人忧心忡忡。但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与这些切身的考虑拉开距离,就会看到,远近的景色都被大雾罩上了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仿佛你被带入梦幻境界,一时难分天上人间。

    “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来自于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作了很大的修正。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利,更不是新生儿那样的“天真的眼睛”,相反,它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在审美欣赏的那一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心理距离”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一定距离中来看。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我们对幸福的回味可以成为歌;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拉开一定的距离来观看最切身的感受,可使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当然,“心理距离”观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实际上,人不可能像打开电灯开关,或者扳动汽车离合器一样,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有意识的操作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面对大雾,不想行程耽误和危险可能降临,只是幻想进入了仙境,一般人没有这番修炼功夫,也不应把审美寄托在这种修炼功夫上。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审美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考虑,否则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

    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摘编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传统的审美观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而“心理距离”说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B . 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时可以暂时消除概念和功利等的影响。 C . 拉开一定的距离,对幸福的回味、最切身的痛苦都可以成为如歌如诗的审美欣赏对象。 D . “心理距离”说认为,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获得审美感受。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从“心理距离”的概念入手,逐层分析其优缺点,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 文章分析了“心理距离”说存在的主要缺陷,同时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C . 文章最后提出“审美视角”说,是对“心理距离”说及“无功利”观的缺陷的修正。 D . 文章多次提到“海上大雾”这个经典例子,但表述方式不同,论证目的各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不可能轻易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审美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 B . 要避免美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指向性错误,最好的方法是以“审美视角”代替“审美距离”。 C . 艺术教会我们发现美,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缺乏艺术素养,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 D . 摆出一种审美态度固然可以发现美,但对生活美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态度。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2. (2021高一上·顺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月惊蛰春始开

    雨辰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

    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塘。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向来靠土地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已是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广播喇叭里播放的全国“两会”新闻,和着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希望的田野上》的小曲声,已经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防寒措施的落实到位。如能不失时机地把握好这些环节,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好收成就不会是梦。

    今年惊蛰,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理解生物的奥秘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蓝图。

    (摘编自2018年3月9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薰梅、染柳、催桃”三词化静为动,赋予“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以人的功力,为展示万物复苏的季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B . 作者描写江浙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不但表现了初春农家的生活习俗和情趣,还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 C . 作者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收成,不失时机地施肥、培土和灌溉是十分关键的,同时,风调雨顺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D . 本文运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图画,启示人们抓住春的机遇,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
    2. (2) 文章标题为“三月惊蛰春始开”,其“春始开”在文中有什么突出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3. (3) 文章在描写春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47分)
  • 3. (2021高一上·顺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徒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题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 , 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磷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B .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C .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D .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 B . 纵横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善于外交辩解的纵横家,所使用的谋术都统称为纵横术。 C .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 D . 翰林,隋朝创立的官名,专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等。
    3.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时通晓诗书,喜欢纵横术,击剑,喜好喝酒,想当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 . 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 . 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他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甚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 . 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端起兵失败后,他被贬夜郎,大赦后又受到牵连入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

      ②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 4. (2021高一上·顺平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

    [注]《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遇刘备之前喜吟《梁甫吟》, 常自比管仲、乐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联写诗人登楼见花因“万方多难”而心生悲慨,以乐景  衬哀情,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 . 颔联描写锦江春色辅以天地之势,形容玉垒浮云赋予古今变幻之慨,寓情于景,境界宏阔。 C . 颈联议论国事时局,抒写了诗人对朝廷永固的坚定信念和 对入侵者义正词严的斥责。 D . 尾联借典抒情,“可怜”等字词语含讥刺,“聊”字流露了诗  人独自登楼的无聊寂寞。
    2. (2) 同是“登高望远,即景抒怀”之作,请简要分析本诗与《登高》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 5. (2021高一上·顺平月考)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两句。
    2. (2)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
    3. (3)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箫声之美。
    4. (4) 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5. (5) 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6. (2021高一上·顺平月考) 课内文言知识
    1. (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倚歌而和之,歌:歌词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用 B . 洗盏更酌,更:再                          越长城之限,限:界限 C . 山川相缪,缪:同“缭”,盘绕、围绕         下江陵,下:攻占 D . 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明烛天南,烛:照
    2. (2) 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取之于蓝 B . 纵一苇之所如 C . 居庙堂之高 D . 舞幽壑之潜蛟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劝学:《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 .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C . 金:金属制品,文中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D .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1高一上·顺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10天时间,拥有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建成;4万多名医护人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短时间内齐降江城:捐赠的新鲜蔬菜水果一牛车送抵武汉……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展现自己。时间是最客观的___________者。几十个日夜,见证了什么是“人民至上”什么是“全国一盘棋”,什么是“大爱无疆”在这场生死___________中,中国速度赢得赞誉,中国效率令人叹服,中国精神___________,中国力量震惊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应对措施。举国振奋的是,经历几十个日夜的艰苦奋斗,疫情防控形势正在向着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采取了坚决有力的防控,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当前,好消息频传,但还远不是可以松劲歇脚的时候,我们要继续用好战“疫”中的制胜密码。唯有付出更多的努力,(        ),确保脱贫攻坚如期全面收官。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而这场战争所催生的一切,也必将让伟大的中华民族以更坚强的身躯___________于天地间。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记录    竞赛    惊天动地    挺立 B . 知情    竞赛    感天动地    矗立 C . 知情    竞速    惊天动地    矗立 D . 记录    竞速    感天动地    挺立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采取了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 B . 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的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 C . 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展现的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 D . 中国采取了坚决有力的防控,展现了出色的贯彻执行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应对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方能夺回失去的时间,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B . 方能夺回我们失去的时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才能实现 C . 我们方能夺回失去的时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才能实现 D . 我们失去的时间方能夺回,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 8. (2021高一上·顺平月考)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重新组合续写两句话。

    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一枝一叶总关情,利民之事、兴民之业,以民为本是伟大复兴的康庄道。

    材料:生力军    宣言书      咬定青山不放松    腹有诗书气自华

    才做锋芒    继续前进    理想信念    青年才俊    学为底蕴  不忘初心

  • 9. (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 请给下面一则新闻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020年5月27日上午由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和中国登山队共同组成的英雄队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圆满完成复测任务,标志着我国史上第一次由专业测绘人员登顶珠峰测高成功。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树立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上述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同时,这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将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

五、写作(60分)
  • 10. (2023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长河和文学作品中有众多模范人物供人们在成长中崇习;进入新时代,无数英模人物纷纷涌现,更是为青少年树起了成长的标杆。而这些彪炳史册的英模人物,正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偶像观”的重要内涵。

    现实中,部分青少年的偶像观日益去主流化。崇拜“富显者”有之,崇拜影视明星者有之,崇拜网红者有之……而这些偶像是否值得崇拜,需要仔细明辨,认真反思。

    以上材料启发我们思考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青少年成长中建立偶像观的根本标准应该是什么?请结合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个人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