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上·大庆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

    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含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的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己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认为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另一方面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也强调春生夏长之时“斧斤不入山林”“罔罟、毒药不入泽”,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这启示人们要将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与生态环保的可持续自然观统一起来,一方面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勇担千秋生态大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摘编自杨小明、任春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思想中的“仁”这一概念有丰富的伦理含义,其外在表现是礼,精神内核是敬。 B . 在塑造人品方面,儒家思想要求人们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臻于至善之境。 C . 我们要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进行转化和发展,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D . 正因为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中华人文精神才是伟大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基础,论证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 B .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 . 文章援引《论语》记载的孔子家马棚失火的故事,说明中华文化很早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D . 文章关于自然观的论述,将中西方观念进行对比,目的是凸显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越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可以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 B .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使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相得益彰,符合时代要求。 C . 孟子主张人类之爱和万物之爱有等级差别,而庄子却不一样,他认为世间所有生命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D . 天地人三才之道,同时强调人和自然的重要地位,其中人道顺从天道的主张对当今社会发展很有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