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联...

更新时间:2022-04-12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 1. (2021高二上·大庆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

    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含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的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己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认为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另一方面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也强调春生夏长之时“斧斤不入山林”“罔罟、毒药不入泽”,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这启示人们要将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与生态环保的可持续自然观统一起来,一方面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勇担千秋生态大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摘编自杨小明、任春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思想中的“仁”这一概念有丰富的伦理含义,其外在表现是礼,精神内核是敬。 B . 在塑造人品方面,儒家思想要求人们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臻于至善之境。 C . 我们要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进行转化和发展,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D . 正因为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中华人文精神才是伟大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基础,论证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 B .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 . 文章援引《论语》记载的孔子家马棚失火的故事,说明中华文化很早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D . 文章关于自然观的论述,将中西方观念进行对比,目的是凸显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越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可以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 B .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使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相得益彰,符合时代要求。 C . 孟子主张人类之爱和万物之爱有等级差别,而庄子却不一样,他认为世间所有生命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D . 天地人三才之道,同时强调人和自然的重要地位,其中人道顺从天道的主张对当今社会发展很有意义。
  • 2. (2021高二上·大庆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斗寒图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注】 , 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着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朵花儿,补上蕊。花丰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毅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像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 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

        “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

        “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

    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

    【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对老沈“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的描述,有利于老沈形象的塑造。 B . 文中对老沈挥毫作画的描写详尽细致,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既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 . “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被打动的理由是“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 D . 小说结尾处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了,与开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内容形成了照应,表达了“我”为大家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
    2. (2) 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老沈的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 (3) 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的观点,主张描写人生况味,表现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所体现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 3. (2021高二上·大庆期末) 课内文言文阅读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节选自《苏武传》)

    1. (1) 以下语句中划线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虞常     论:商讨 B . 副有罪,当相      坐:连坐 C . 乃得归   乳:生子 D . 掘野鼠草实而食之   去:收藏
    2. (2) 下列句子中划线加粗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欲因此时 B . 空以身草野 C . 反欲两主 D . 武置大窖中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 4. (2021高二上·大庆期末) 文言文阅读

    杭雄,字世威,世为绥德卫总旗。雄承荫 , 数先登,积首功,六迁至指挥使。正德七年进署都指挥佥事,剿贼四川,寻守备西宁。用尚书杨一清荐,擢延绥游击将军。从都御史彭泽经略哈密,偕副将安国破敌岢岚,进都督佥事。改参将,擢都督同知,统边兵操于西内。武宗幸宣府、大同,雄扈从,即拜大同总兵官。嘉靖初,汰传奉官,雄当贬,以方守边,命署都督佥事,镇守如故。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三年秋,土鲁番侵甘肃,诏尚书金献民视师,以雄佩平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提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镇军务。列侯出征,始佩大将军印,无授都督者,至是特以命雄。甫至,寇已破走,而雄亦得荫锦衣千户。既班师 , 复出镇宁夏。吉囊大入,总督王宪檄雄等破之,进都督同知。寇八千骑乘冰犯宁夏。雄及副总兵赵镇御之,前锋陷伏中,雄等皆败。总督王琼劾之,夺官闲住。明年卒。雄敢战。尝以数骑行边,敌群至,乃下马积鞍为垒,跪而射之。敌退,解衣,腋凝血,乃知中飞矢。武宗在大同,见雄毡帷敝甚,曰:“老杭穷乃尔。”寇至,帝将亲击。雄叩马谏曰:“主人畜犬,不使吠盗,奚用犬为?愿听臣等效力。”帝笑而止。少役延绥巡抚行台,既贵,每至台议事,不敢正席坐,曰:“此当年役所也。”正德、嘉靖间,西北名将,马永而下称雄云。曰:时平则将略无由见。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洵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彭清、杭雄之清节,斯又其最优者欤。

     (《明史•列传•杭雄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B . 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C . 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缓/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D . 小王子万余骑入沙河堡/雄战却之/未几/复大入/不能御/求罢/不许移延绥/召佥书后军都督府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承荫,指恩荫授官,亦指子弟承荫。《明史•选举志》曰:“文官品至七品,皆得萌一子以世其禄。” B . 列侯,古代爵位名。秦称彻侯,居二十等爵制之首。西汉避汉武帝刘彻讳而改称列侯,又称通侯。后来被用于泛指封侯者. C . 班师,还师,调回军队,也指军队凯旋。如明代无名氏的《破天阵》曰:“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D . 赞,即论赞,史书用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褒奖和赞扬,名称不一。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杭雄出身武将世家,作战勇敢。他久历战阵,身先士卒,多次冲锋在前,屡立首功,一路拼杀,经六次迁升而至指挥使之职。 B . 杭雄成守边陲,深受朝廷倚重。他曾佩平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提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镇军务,开都督佩大将军印之先。 C . 杭雄军功显赫,威名远扬。他因战功卓著而招致其他官员嫉妒中伤,被总督王琼弹劾,导致被夺官闲住,第二年就去世了。 D . 杭雄虽战绩辉煌,却谦逊谨慎,恪守本分。他早年曾在延绥巡抚行台供役,后虽身份尊贵,但每至行台议事时,仍然不敢正席而坐。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主人畜犬,不使吠盗,奚用犬为?愿听臣等效力。

      ②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洵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

  • 5. (2021高二上·大庆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 , 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释】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 (2) 《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 6. (2021高二上·大庆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与人生,礼赞了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
    2. (2) 《过秦论》中“”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 (3) 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4. (4) 《燕歌行》中揭露军中的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的句子是:
    5. (5) 《书愤》中“”两句诗人以诸葛亮自况,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1高二上·大庆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

    近日,浙江台州市一位四年级小学生通过调查,写了一个图文并重的《家乡水资源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并以书信的方式寄给了市委书记陈奕君。陈奕君作出批示:如情况属实,问责到人。

    众所周知,治污水任务最艰巨、难度最大的,恰恰是河道下游。那些水体,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人群集中居住地带,工厂林立、房屋密集,潜在的工业性、农业性和生活类污染源众多,对水环境的威胁也就大得多。虽然这些年,我们    地加大治污水力度,江河湖泊“总体”上变清变洁,但局部地方水体污染反弹现象不容忽视。对这些治污水不彻底、难长效的现象,各地要花大力气加以整改,前提是不能    。只有正视问题、直面问题,才能        , 彻底矫治。从根本上说,(        ),人民群众对优良水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是最终的衡量标准。一颗童心对碧水清川水环境的期盼,是大人们继续努力的方向。那些在“还一方碧水”已成全社会共识的背景下,仍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干着偷排直排污水勾当的企业主、农户和居民除了应该扪心自问、无地自容、自纠劣行外,政府部门更应该加大管治力度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大张旗鼓   熟视无睹   刨根问底   有的放矢 B . 不遗余力   视而不见   追根溯源   对症下药 C . 大张旗鼓   视而不见   追根溯源   有的放矢 D . 不遗余力   熟视无睹   刨根问底   对症下药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治污水不仅仅是一项民生工程,而且是为了应付上级各类督查检查 B . 治污水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各类督查检查,而是一项民生工程 C . 治污水不是为了应付上级各类督查检查,而是一项民生工程 D . 治污水既是为了应付上级各类督查检查,更是一项民生工程
    3. (3)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那些在“还一方碧水”已成全社会共识的背景下,仍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干着偷排直排污水勾当的企业主、农户和居民除了应该扪心自问、无地自容、自纠劣行外,政府部门更应该加大管治力度。 B . 政府部门除了加大管治力度,那些在“还一方碧水”已成全社会共识的背景下,仍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干着偷排直排污水勾当的企业主、农户和居民更应该自纠劣行、扪心自问、无地自容。 C . 除了那些在“还一方碧水”已成全社会共识的背景下,仍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干着偷排直排污水勾当的企业主、农户和居民应该自纠劣行、扪心自问、无地自容外,政府部门更应该加大管治力度。 D . 除了政府部门加大管治力度,那些在“还一方碧水”已成全社会共识的背景下,仍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干着偷排直排污水勾当的企业主、农户和居民,更应该扪心自问、无地自容、自纠劣行。
  • 8. (2021高二上·大庆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

        近几年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        。虽然如此,但是如何科学地减,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些人觉得,减盐很简单,炒菜时少放一勺盐就可以了。这一想法很片面。在饮食上,科学“减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做到厨房里科学用盐。可以在厨房准备一把限盐勺,根据家庭成员年龄及身体的具体情况而制定每天的盐摄入量。其次,要对味精、酱料等调味品多加注意。        , 显性盐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烹调用盐,隐性盐包括酱油、酱类等调味品和饼干、咸菜等高盐食品。再次,除了摄入的盐要控制外,        。饮食中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这些食物含钠元素较少,水分也多,对排盐有一定帮助。为了彻底排盐,吃盐较多的人需要多运动、多喝水,通过汗液、尿液把身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进一步清理人体的内环境。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依据上文,为社区“健康生活”宣传栏拟写宣传语,要求列举科学减盐的三条措施,每条不超过9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1高二上·大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剧组到南京大学取景拍摄,有当红明星也参与其中,可是让拍摄团队没想明白的是,以前剧组到了哪里都是人山人海,可到了南大连个围观的粉丝都没有……面对记者采访,一名南大学生说:他拍他的戏,我读我的书,读书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2021年北京市上半年征兵工作圆满结束,30名清华北大在校学生响应祖国号召,走出校园,携笔从戎。面对“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的质疑,他们认为,大学生仅有文化还不够,更应有信仰。新一代年轻人既能坐稳学业的冷板凳,又能义无反顾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广阔天地,绽放绚丽的青春光芒。

        作为青年学子,学长们的选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呢?综合以上材料,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