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写作活动最早开始的时候,其主要功能是助力生计。帮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维持人类的生命代谢延续,这就是标记备忘的写作助力生计的功能。人类的写作是人的思维本质的必然体现。
人脑结构从猿人到智人的进化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语言也同时发展起来了,这给智人为生存而记事的写作提供了生理基础。古代,人的语言发展起来了,那么人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交流,那就要采用约定俗成的语言才能交流。而语言的约定俗成在一定的时期有其限定性与稳定性,这样氏族部落或者智人的社会人群才可以无障碍地交流。在古代,人的语言运用中约定俗成的规则,荀子在其《正名》篇就讲得很清楚:“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正如索绪尔所指出的那样:“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为基础的,或者说,以约定俗成为基础。”
从远古时代的智人阶段开始,人类在狩猎活动中,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在简单的劳作中,在食物的存储事务中,往往借助一定的物品、记号来进行标记备忘信息的写作,诸如结绳记事,珠贝传令,摩崖勒石……人类以这样的方式,记录生活事件、日历变化、劳动过程、制作工具陶器等活动。这样的写作活动采用的媒介主要是绳子、石崖、竹简、兽皮、骨板、珠贝等,采用象形、会意等文字符号记录原始智人的生活历史。当人的思维发展起来后,人类对客观世界必然就有某种表达的欲望,人要借助语言及写作来认识自然万物,以及人本身,因而,写作就成了人的思维本质,写作也就成为人的本质了。
因为人要思想,要探求客观世界的奥秘,所以就必然要寻求表达。无论是口头的表达也好,还是借助物质媒介的表达也好,这些都是人的思维本质的体现。司马迁提出“发愤著书”,钟嵘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韩愈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所有这些观念都表明写作是人的思维本质的体现,也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写作的媒介也在不断地发展,写作的功能便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尤其是纸张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为写作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工具,人类的写作就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稳定时期。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写作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有助于人类经世致治、勒石铭功。人们运用约定俗成的写作程式管理社会,发布政令,协商沟通。写作连接着社会管理的系统工程,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体现。周文王被拘而演绎《周易》,实乃他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治理世界的大道。孔子《论语》篇讨论了许许多多的治理国家的大道,甚至提出了具体的治理之策。至于《孙子兵法》乃治军强国之方。苏东坡曾经为皇上起草诏书国文,每一篇文本中都浸渍着治国的良苦用心。
现代也有两篇著名的文章可为今之历史之镜鉴:一是《我的第一张大字报》,开始了国内十年的乱象;一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启了中国四十多年的富国富民的大道。所以曹丕在《典论》中公开宣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写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具有经世致治、勒石铭功的价值的。
(摘编自《写作存在之终极价值断思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