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目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6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 %,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专家分析,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不平衡是导致个体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的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
专家表示,超重肥胖的防控需政府、社会、个人和家庭共同努力。要继续加大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改善饮食和食物的供应环境,比如推动健康食堂、餐厅,鼓励食品企业生产低油、低糖食品,为居民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实现合理膳食,提供更多支持。同时,改善促进人们身体活动的环境,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健康步道的建设,鼓励绿色出行;加大体育、健身和公园等促进身体活动设施的建设,并向公众开放。
(摘编自刘欢《成人平均身高持续增长,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材料二:
中华饮食的平衡构成了一个“宝塔“结构,水、谷薯类、蔬菜和水果占最下面两层,支撑居民的健康,然而,《科技日报》记者获悉,本来在第三层的猪牛羊肉等摄入量近年来持续增加,我国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已经达到了34.6%,多于整个日常消耗的1/3。“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和盐应引起关注。”卫健委李斌指出,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农村首次突破30%的推荐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仍远高于推荐值,这些都是健康的挑战。
材料三:
英国一份官方报告显示,如今中国半数以上的成年人超重,这个数字较2002年的29%大幅上升。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导致民众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和锻炼习惯等发生重大变化。更大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注]会增加人们患上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超重或肥胖个体更可能遭受新冠肺炎引发的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疫情期间肥胖问题在中国引起新的重视,致府已发布应对居民肥胖程度日益加剧的相关计划。报告将中国民众日渐变粗的腰围归咎于身体活动减少,对肉食与日俱增的胃口和较低的水果摄入量,也被确定为一个因素。
世卫组织称,今年包括中低收入国家在内,全球人口肥胖程度已增至1975年的3倍,近40%成年人超重,肥胖率约为13%。海湾国家卡塔尔是受肥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70%以上的人超重或肥胖。亚洲受影响最严重的是马来西亚,约65%的成人超重或肥胖。无论富裕还是贫困地区,成人肥胖率都在上升。
(摘编自《英媒:半数以上中国成年人,超重!》)
【注释】身体质量指数(BMI)即体重的千克数除以身高平方,是衡量是否肥胖和标准体重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