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上·大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她把“有”字切成了“一——尤”,破空而来,传得很远。“旧衣烂衫”稍稍延长,“卖”字有余不尽:

    “一——尤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

    ……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阴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

    放了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初稿成于 20 世纪 40 年代, 定稿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对昆明街头几种叫卖声的描写开篇,既描绘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也为后文卖糕饼孩子的出场作了铺垫。 B . 当别的孩子都去上学时,小男孩却挎着木盆吆喝叫卖,通过对比写出职业对童真的压制,体现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强烈批判。 C . 结尾小男孩在僻静无人的巷子大声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这一声是他对艰苦生活的快乐回击,也是作者生活态度的投射。 D . 文章以叫卖声为线索组织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重视营造氛围,有散文化的味道,这一点《百合花》与其风格相近。
    2. (2) 小说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浪线部分在反映人物心理、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3. (3) 汪曾祺说:“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丽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结合文中对“吆喝叫卖”声的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