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他(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摘编自鲁迅《故乡》)
材料二: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礼治文化非常注重人的自省和道德自觉。礼的这种特性,与其渊源有关,“礼”最初是指用于祭祀的器物,后来扩展至供神人享用的醴酒,最终泛指侍奉神人的行为,所谓“礼肇于俗,而生于祭”即指此意。从起源看,礼就存在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一代一代沿袭成俗,人们按照礼的要求行动,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并不会感到受到限制或束缚。乡村生活中,人们遵照礼的要求行事,已经内化于心,它有时基本不是依靠外在惩罚的威慑,甚至也不需要依赖社会舆论的压力,而主要源自人们内心的自觉,如果失礼,心里会觉得不安、惶恐。故礼在乡村的维系,依靠的是习以为常的文化习俗,即便在没有人监督的地方仍会如此。
今天的乡村发展和繁荣,需要安宁有序的乡村社会环境,更需要村民道德素养,乃至乡风文明的整体提升。传统的乡规民约曾经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毕竟立基于传统的礼治文化和农耕社会的家族结构,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落后于现代文明的成分。我们探索实现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一方面需要很好地挖掘传统乡规民约的有益因素,使其实现合理的现代性转化;另一方面更要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文化融入其中,以其先进性和合理性有效引导和影响村民,重塑乡风,更好地发挥乡村治理中的进步文化力量。
(摘编自韩伟《中国乡村治理中的礼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