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下·山东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封德彝惭而退。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策虽善,朕不取也。”

    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俱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B . 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C . 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D . 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秦始皇时起定为帝王的自称之词,沿用至清。 B . 卿,先秦时天子诸侯都有卿,秦汉时三公以下设有九卿。这里是对高级官员的称呼。 C . 奉诏,“奉”有接受的意思;“诏”是皇帝颁发的命令。“奉诏”就是接受皇帝的命令。 D . 再拜,“拜”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跪拜。“再拜”就是拜了又拜,表示非常恭敬。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封德彝认为当时没有突出的贤才,故而无人可荐,唐太宗严厉批评了他,指出不能因为自己不识才,就否认当世人的才能。 B . 唐太宗从收集良弓一事得到启发,认识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的道理,因此教育官员要用心正直,关心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 C . 温彦博认为魏征做事不注意留有形迹,心虽无私,却容易给自己招来嫌疑,唐太宗因此让温彦博去批评魏征,后来又后悔了。 D . 魏征希望唐太宗让自己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并向唐太宗说明了良臣和忠臣的区别,唐太宗听了很高兴,赏赐给魏征丝绢。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②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5. (5) 魏征为什么说自己希望做良臣而不是忠臣?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