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开封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中国画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气度、神韵有着血肉联系的。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大众对于中国画的接受出现了审美观念固化、阅读空间窄化等问题。因此,重新发掘中国画的审美价值与意义,是当前建立大众审美空间的重要课题。我们以黄宾虹所提倡的“自然观”及其相关画论为例,探讨重构中国画审美空间的路径。

    自康有为提出“中国画衰败论”开始,中国画的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中国画精神内核的质疑。在这个过程中,黄宾虹提出“内美”理念,为中国画的特质辩护。他认为“逮清道咸金石学盛,籀篆分隶,椎拓碑碣精确,书画相通,又驾前人而上,真内美也”,指出绘画应具备含蓄与质朴之感,也即创造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而非直接诉诸感官的浅表美。黄宾虹的“内美”从自然得来,又超越了一般性的自然形态,进入到深刻的“自在”状态。从另一个角度说,黄宾虹的“内美”指向的是人格与艺术品格之美,更多地蕴藏于传统文人画所坚守的气韵与格调之中。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传统文人逐渐淡出文化舞台,一些画家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绘画。黄宾虹坚持研习中国画传统画法,他的中国画作品充满“自然之法”。如《青城坐雨图轴》吸收了“师法自然”的艺术理念,以描摹雨水淋湿墙头的瞬间为核心,通过集中运用泼墨、干鈹加宿墨以及焦墨的技法,将云游青城山时遇到的自然景观真挚地展现出来。《支硎山秋色图》同样运用“自然之法”。明代画家陆治曾在隐居支硼山期间,因感悟支硼山的天然山石之美,留下著名的《支硎山图》。黄宾虹则以恢宏厚重的笔法创作出《支硎山秋色图》,与陆治进行时空上的对话,通过对自然之秋的描摹抵达内心之秋。在《夜山图》中,黄宾虹将自然作为人之心灵的比照,其画作集中表达黄宾虹对自然万物的提炼与整合,给人以立足于自然之中的深蓬感觉。

    当前,作为审美主体的大众往往表现出“被动”状态和功利心态,没有建立审美阅读的主动性。审美趣味的培养是提升审美主动性的重要路径。以黄宾虹泼墨自然、融情山水的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画,可以为大众审美趣味的提升提供切入点。黄宾虹高度推崇以邹之麟、傅山、徐枋、龚贤等为代表的“启祯诸贤”,这些画家生活在明末清初,他们的山水画鲜明地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志趣和性情。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人借以培养自己诗意生活的重要途径。中国画包蕴的闲适、自然、超脱等精神特质,一方面是文人追求个性的抒发,注重个人品格与意志的培育;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人受到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深刻影响,习惯在自然万物中寻求破解人生困境、纾解人生焦虑的方法,来摆脱世俗的羁绊。我们能从黄宾虹所提倡的自然之法和其作品所呈现的自然之道中汲取智慧,缓解生活焦虑,体味自然山水之美,寻求审美趣味的提升。

    (摘编自杨旸《内美:从黄宾虹看中国画审美特质》)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画的独特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与中华文化的理念、气度、神韵有着深厚联系。 B . 康有为提出“中国画衰败论”后,中国画的精神内核备受质疑,画家们重建中国画论理念。 C . 黄宾虹提出“内美”理念,指出绘画应具备含蓄、质朴之感,应创造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 D . 中国画包蕴的闲适、自然、超脱等精神特质,可以缓解人们当下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焦虑。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黄宾虹画论为例,论证了中国画的审美特质,探讨重构中国画审美空间的路径。 B . 文章引用黄宾虹的“内美”画论理念,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逐步展开论述。 C . 文章通过对黄宾虹三幅画作的比较分析,深入论证提升大众审美主动性的社会意义。 D . 文章在论证的基础上,最后指出黄宾虹的画作及其理论对当下人们生活的启示作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众对于中国画的接受出现了审美问题,这说明中国画自身的审美价值已落伍于时代。 B . 黄宾虹的画作蕴含“自然之法”,表达对完全脱离世俗、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的追求。 C . 明末清初一些画家的山水画鲜明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志趣和性情,得到黄宾虹的推崇。 D . 黄宾虹大胆革新传统中国画理论,他在画作中对自然万物的提炼与整合令人耳目一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