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综艺表演类节目时期: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兴起的《综艺大观》等央视节目,这类节目一经开播就得到观众的认可。这类节目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融合了高雅品位和大众品位,在人们审美内容非常贫瘠的 20 世纪,极大地满足了受众观赏需求。但由于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节目形式单一,最终退出荧屏。
游戏娱乐类节目时期:1997 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推出改变了人们心中电视节目的形象。这类节目以明星为招牌,一改往日国内综艺节目的正统、庄重,以活泼、清新、娱乐的新风尚掀起了电视娱乐节目的高潮,但也造成了娱乐节目克隆成风的现象。
益智竞猜类节目时期:2000 年前后,以央视的《幸运 52》为代表的竞猜博彩类节目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这类节目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并对选手进行物质金钱的奖励。此类节目与前两种类型的娱乐节目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节目的主体由明星变为普通百姓。这体现出精英文化逐渐向草根文化靠拢。但《幸运 52》节目因基本模式老化、题目和游戏环节的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最终被央视砍下。
大众选秀类节目时期:以 2005 年《超级女声》的红极一时为开端,引发各大卫视相继制作各类“真人秀”节目。这类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特别是节目的全程跟踪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的眼球。选秀节目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电视 20 年娱乐节目的高峰。此类节目目前颇受诟病,引发社会的热烈讨论,但收视率依然突出。
(摘编自闫亚红《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媒体获得新生的根本出路在于多样化的竞争。
没有收视率,作品卖不出去,便不给或少给稿酬,长期下去甚至请编导走人,将媒体关门。必须通过生存竞争来无情地淘汰各类混饭者,这样才能逼着有关人员物色人才,考虑办出自己的特色,立足创新,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必须正视媒体平庸化的根本缺陷,在通俗文化之外,应当致力于培育精英文化。不能只是让一批通俗明星占领媒体的大部分空间,而应开办形式活泼生动、思想敏锐的各类专家论坛、辩论会,在现有各类专家中有意识地培养能说会道、能吸引观众的名主持人、领衔专栏,推出真正具有文化底蕴和修养的节目明星。
编导应当有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鉴赏力,诸如什么是通俗文化,什么是精英文化,什么时候什么对象适合用通俗方式表达,什么时候必须用雅文化的形式,都需心中有数。比如,在元旦、国庆等庄重的节日之夜,几乎不播通俗歌曲演唱会,而是实况转播国家音乐厅的古典音乐会或演讲会,以便与其气氛相称。如果以为对所有的对象都可以用通俗文化来表达,那就大错特错了。
世界已经进入多元文化竞争的时代,媒体形象的单一化显然与此潮流格格不入。媒体如不能为广大受众提供丰富多样和不断更新的产品,而是靠王婆卖瓜、耍点噱头、明星充数,搞点有奖促销,长此以往,其失宠之势将不可逆转。
(摘编自顾肃《电视的名字叫平庸》)
作为电视娱乐的一种,综艺节目最近几年由于强化和突出了它的感官刺激和游戏娱乐功能强调“娱乐至上”,引来一些批评。
……
媒体要讲求经济效益,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媒体都必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大力加强道德自律建设,杜绝以俗为雅、以洋为荣、以色为美、以无知为个性等错误思想的产生,才能真正防范电视传播过度娱乐化的出现。
(摘编自《浅评中国的综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