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石黑一雄(以下简称“石黑”),日裔英国小说家,20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下面内容是美国记者辛西娅·黄(以下简称“黄”)对他的访谈】

    黄:多年前,你对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说,你并不在意自己虚构的小说与历史现实是否吻合,并认为一个创作虚构艺术的作家,应当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对着现实的样子照搬照抄。到现在,你还坚持这种看法吗?

    石黑:是的。我认为历史学家早已将某段历史中的事实盖棺论定,而小说家对此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对于读者来说,读者看小说的主要目的不是弄懂史实。

    黄:小说家的作品和历史学家的作品相比,主要区别是什么?

    石黑:历史学家不得不以严谨的方式处理史料。他们必须摆出事实,必须带着学术的严谨为他们理解的历史而辩护。我没有这样的义务。我可以把历史当成故事的发生地,我觉得通常我都是这么做的。我选取历史上的某一段时间,因为我觉得它有助于引出某些主题。我希望人们在阅读我的作品时,不是因为可以借此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历史时期,而是因为我也许可以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人生和世界更抽象的构想。

    黄:读者会问,你们的作品在涉及历史时要承担责任吗?

    石黑:我认为小说家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每隔几年总有某种大屠杀回忆录招来人们的反感,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谎言贻害无穷。最近就有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威尔科米尔斯基的作品《碎片:回忆战时童年》于1995年出版,摘得多项奖项。人们以为这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长大的小孩写下的一部纪实文学,几乎是一夜之间,它成了大屠杀写作的里程碑。只不过事实上随后就被揭穿,原来是作者捏造了一切。但是有意思的是,他并非犹太人,而是个瑞士人。倘若他承认这是部小说,那么一切都安然无恙。实际情况似乎是这样:他想表达的是有关个人生活的某种内心痛苦。他曾经是个孤儿,来自当时瑞士社会的底层;他被一些据他所说对他并不好的人收养。他认为大屠杀——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长大——的经历就是对他的人生观的某种恰如其分的表达或者隐喻。这起事件挑起了有关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之间差异的激烈争论。倘若他从一开始就说清楚自己是瑞士人,也从未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待过,说明白他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创作,因为个人环境与大屠杀毫无关联,他只是觉得自己和大屠杀的幸存者有某种共鸣而已,那么一切就肯定情有可原了。但是当他言之凿凿地肯定自己当时的确身处奥斯威辛,并且这是一部历史记录的时候,他当然就触碰了底线。如今,这部作品已被弃如敝屣,臭名昭著,成了全世界的笑话。这是模糊①________二者界限的极端例子。我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你从小说中获取的所谓真相和历史学家意欲呈现的真相相去甚远。

    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黑:我认为它并非像历史学家追求的史实那般明确,事实上也不是在法庭上摆出证据,人们想要弄清来龙去脉时所探寻的真相。这里的真相有点模糊的意味。它就像一个人在说:“这是看待人类情感经历的某种方式。难道不是与你的观点不谋而合吗?”它诉诸的是其他人对于事实的理解:“难道你不也这么看问题吗?难道你不也这么想吗?”而且我认为,如果你想表达的内容略有不同或者略为新颖的话,那么你想说的是:“也许你从未这样看待问题,但是既然我这么理解,难道你没有同感吗?”从那层意义上而言,它是对真相的追寻;它并非摆出证据说:“这儿有全部的证据,所以结论必然要变更。”它既不是那种科学真相,甚至连社会科学真相也算不上。在我看来,它更多的就像是在体验人生中找寻知音。

    (删改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22-01-16)

    1. (1) 下列对文中“小说与史实”关系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石黑从来不顾及小说与史实是否吻合,他认为小说是完全虚构的创作艺术,作家应当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对着现实的样子照搬照抄。 B . 石黑认为读者看小说之所以不是为了弄懂史实,是因为历史学家早已将某段历史中的事实盖棺论定,而小说家对此不必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C . 石黑确认小说家的作品如果涉及历史时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并用了一个具体案例来证明,这说明他在面对不同问题时的回答自相矛盾。 D . 石黑虚构作品时会使用某些史实作为背景材料,但他并不希望读者借此去了解相关历史,而是愿意与他们分享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抽象的构想。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威尔科米尔斯基如果是犹太人,而且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待过的话,他的作品会一切都安然无恙而且会和大屠杀的幸存者产生共鸣。 B . “它更多的就像是在体验人生中找寻知音”,是说作家可以虚构小说,让读者有如“知音”是因为作品叙述了人类共有的情感经历。 C . 文学可以如实记录或虚构,比如卡夫卡的作品也表达了“难道你不也这么看问题吗?难道你不也这么想吗?”等人们对事实的理解。 D . 在人物访谈中,访谈者会表现出多重作用,比如本文就有提出问题、引导对话思路和在获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疑问等作用。
    3. (3) 根据上下文填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