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普通高中强基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

更新时间:2022-04-06 浏览次数:182 类型:高考模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1. (2022·浙江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速滑馆“冰丝带”光影流转,雪车雪撬中心“雪游龙”蜿蜒(wān yán)灵动,这些场馆将现代奥林匹克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已成为地标性建筑。 B . (xiāo)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虎年来临之际,研究人员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dú)中释读出十种生肖动物,其中就有虎。 C . “元宇宙”的热潮让数字虚拟人闯入大众视野,从2022年各平台的跨年活动到各种如火如(tú)的商品展销会,虚拟人(pín)频亮相,扮演着重要角色。 D . 汪曾(qí)笔下的主人公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不俗的闲情逸致,更是一种知足常乐、不贪不瞋、(yùn)含着诗意的生活态度。
  • 2. (2022·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晚舞蹈《只此青绿》的背景装饰美轮美奂 ,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何以“独步千载”?【甲】除了视觉上的冲击与内心的振动 , 他为何能受到宋徽宗的亲自指导?这幅巨制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的?【乙】他的人生有太多的谜团,很多疑问至今没有定论,但“18岁的天才画家”是他的标签。

    有关资料显示,王希孟是一个很想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因此会努力揣度圣意,极力贴合皇上的审美趣味。他是宋徽宗手中的笔,画下了帝王心中的山山水水。这幅画完成于1112年,那时正是北宋宫廷绘画的黄金时代。【丙】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刚问世不久(后者失传),宋徽宗也画出了著名的《瑞鹤图》。然而,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大有作为的王希孟却英年早逝,这又成了另一个谜。

    1. (1)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轮美奂 B . 振动 C . 因此 D . 大有作为
    2.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 3. (2022·浙江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2022届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突破1076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安排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B . 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报刊、杂志和一切纸质出版物,更应该提高出版质量,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 . 如何让全村人都步入“小康”呢?关键的问题是乡贤在起决定性作用,因为乡贤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优秀代表。 D . 有关部门对几名少年因大年初一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并做好善后工作。
  • 4. (2022·浙江模拟)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无数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的事件不断上演,作家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     ①         ②     , 进而凝聚人心,     ③    

    A . ①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 ②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③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 B . ①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 ②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 ③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C . ①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 ②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③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 D . ①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 ②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 ③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 5. (2022·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新年期间,小明同学自告奋勇地要做一道菜,但①一⑥的顺序是混乱的。

    ①炒虾仁 ②冲泡龙井绿茶 ③倒入冲泡好的茶水,搅拌 ④炒青豆 ⑤把淀粉泡开 ⑥倒入淀粉,拌匀。

    1. (1) 根据食材的特点,帮小明给这道菜拟一个有文采的名称(不超过8个字)

    2. (2) 在做菜前,妈妈给小明提供了以下四项流程,小明思考后选择了C项。他的选择合理吗?请结合生活体验说明具体理由。

      A.①→②→⑤→④→③→⑥ B.④→①→②→⑤→⑥→③

      C.②→⑤→④→①→③→⑥ D.②→⑤→④→①→⑥→③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 6. (2022·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石黑一雄(以下简称“石黑”),日裔英国小说家,20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下面内容是美国记者辛西娅·黄(以下简称“黄”)对他的访谈】

    黄:多年前,你对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说,你并不在意自己虚构的小说与历史现实是否吻合,并认为一个创作虚构艺术的作家,应当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对着现实的样子照搬照抄。到现在,你还坚持这种看法吗?

    石黑:是的。我认为历史学家早已将某段历史中的事实盖棺论定,而小说家对此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对于读者来说,读者看小说的主要目的不是弄懂史实。

    黄:小说家的作品和历史学家的作品相比,主要区别是什么?

    石黑:历史学家不得不以严谨的方式处理史料。他们必须摆出事实,必须带着学术的严谨为他们理解的历史而辩护。我没有这样的义务。我可以把历史当成故事的发生地,我觉得通常我都是这么做的。我选取历史上的某一段时间,因为我觉得它有助于引出某些主题。我希望人们在阅读我的作品时,不是因为可以借此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历史时期,而是因为我也许可以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人生和世界更抽象的构想。

    黄:读者会问,你们的作品在涉及历史时要承担责任吗?

    石黑:我认为小说家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每隔几年总有某种大屠杀回忆录招来人们的反感,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谎言贻害无穷。最近就有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威尔科米尔斯基的作品《碎片:回忆战时童年》于1995年出版,摘得多项奖项。人们以为这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长大的小孩写下的一部纪实文学,几乎是一夜之间,它成了大屠杀写作的里程碑。只不过事实上随后就被揭穿,原来是作者捏造了一切。但是有意思的是,他并非犹太人,而是个瑞士人。倘若他承认这是部小说,那么一切都安然无恙。实际情况似乎是这样:他想表达的是有关个人生活的某种内心痛苦。他曾经是个孤儿,来自当时瑞士社会的底层;他被一些据他所说对他并不好的人收养。他认为大屠杀——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长大——的经历就是对他的人生观的某种恰如其分的表达或者隐喻。这起事件挑起了有关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之间差异的激烈争论。倘若他从一开始就说清楚自己是瑞士人,也从未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待过,说明白他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创作,因为个人环境与大屠杀毫无关联,他只是觉得自己和大屠杀的幸存者有某种共鸣而已,那么一切就肯定情有可原了。但是当他言之凿凿地肯定自己当时的确身处奥斯威辛,并且这是一部历史记录的时候,他当然就触碰了底线。如今,这部作品已被弃如敝屣,臭名昭著,成了全世界的笑话。这是模糊①________二者界限的极端例子。我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你从小说中获取的所谓真相和历史学家意欲呈现的真相相去甚远。

    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黑:我认为它并非像历史学家追求的史实那般明确,事实上也不是在法庭上摆出证据,人们想要弄清来龙去脉时所探寻的真相。这里的真相有点模糊的意味。它就像一个人在说:“这是看待人类情感经历的某种方式。难道不是与你的观点不谋而合吗?”它诉诸的是其他人对于事实的理解:“难道你不也这么看问题吗?难道你不也这么想吗?”而且我认为,如果你想表达的内容略有不同或者略为新颖的话,那么你想说的是:“也许你从未这样看待问题,但是既然我这么理解,难道你没有同感吗?”从那层意义上而言,它是对真相的追寻;它并非摆出证据说:“这儿有全部的证据,所以结论必然要变更。”它既不是那种科学真相,甚至连社会科学真相也算不上。在我看来,它更多的就像是在体验人生中找寻知音。

    (删改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22-01-16)

    1. (1) 下列对文中“小说与史实”关系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石黑从来不顾及小说与史实是否吻合,他认为小说是完全虚构的创作艺术,作家应当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对着现实的样子照搬照抄。 B . 石黑认为读者看小说之所以不是为了弄懂史实,是因为历史学家早已将某段历史中的事实盖棺论定,而小说家对此不必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C . 石黑确认小说家的作品如果涉及历史时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并用了一个具体案例来证明,这说明他在面对不同问题时的回答自相矛盾。 D . 石黑虚构作品时会使用某些史实作为背景材料,但他并不希望读者借此去了解相关历史,而是愿意与他们分享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抽象的构想。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威尔科米尔斯基如果是犹太人,而且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待过的话,他的作品会一切都安然无恙而且会和大屠杀的幸存者产生共鸣。 B . “它更多的就像是在体验人生中找寻知音”,是说作家可以虚构小说,让读者有如“知音”是因为作品叙述了人类共有的情感经历。 C . 文学可以如实记录或虚构,比如卡夫卡的作品也表达了“难道你不也这么看问题吗?难道你不也这么想吗?”等人们对事实的理解。 D . 在人物访谈中,访谈者会表现出多重作用,比如本文就有提出问题、引导对话思路和在获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疑问等作用。
    3. (3) 根据上下文填空。

  • 7. (2022·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叶明之的遗书

    张建春

    叶明之在那么一瞬间就彻底明白,自己落入了魔掌,再也挣脱不了了。

    果然叶明之经受了十八般刑具,双腿齐刷刷地断了,昏死了过去,醒来时已在一黑洞洞的牢房里了。

    叶明之抬抬双手,钻心的疼袭来,一头的冷汗披麻样滚下。

    叶明之发现了一双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自己,充满了恐惧和慌乱。

    叶明之还是强忍着疼,给这双眼睛递过去一个淡淡的笑。

    眼睛躲避了一下,闪烁地躲避在牢房门外的旮旯里。

    叶明之第二次见这双眼睛时,是在第二天的中午。牢门打开,慌乱的眼睛走了进来,是来送牢饭的。叶明之腿断了,牢饭只能送到面前。

    眼睛丢下了一句:叫我黄三吧。声音低得像蚊子哼,目光打在脚面上。

    叶明之饿极了,捧起瓦盆,饭几乎是倒进肚子里的。黄三站在一边,目光还是低低的。叶明之吃完了,用手擦擦嘴,轻轻道了声:谢谢!

    黄三头也不回地走了,牢门“咣”的一声锁死了。

    像一床破被絮一样,叶明之被抛在牢房里。叶明之安静了下来,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一遍,还好,没有破绽。

    叶明之是在通知完最后一个同志撤离后被捕的。出了叛徒,叶明之蹬着自行车,抢在敌人前头,通知了他的上下线,在稍微喘了口气时,被按在了地上。

    叶明之嘴角有了笑,笑又扯得周身疼,身上没有一寸地方是好的了。

    叶明之彻底暴露了,不松口,死肯定是唯一的一条路。

    不怕死。对死,叶明之早就有了准备,参加地下党那天,叶明之就做好了死的准备。

    黄三是叶明之每天见到的唯一活物,送饭、送水,要大小便喊一声,黄三就进来,只是黄三的眼睛无处放,不敢和叶明之对视。

    叶明之有时找黄三说话,黄三躲着,叶明之就自言自语,远远开开地说一些事。叶明之知道,黄三在听,听得静悄悄的。

    一天夜里,叶明之听到了低低的哭声,本以为是自己梦哭。但不在梦中,叶明之听出了这哭声来自黄三。

    早展黄三进了门,丢下稀汤样的早饭,还丢下一句话:我也在坐牢。叶明之没接上话,黄三已走开了。

    叶明之能够在牢房里挪动身体了,黄三还是将牢饭送进来,此时的黄三多少眼中有了些喜色。是为叶明之吗?叶明之没向深处想。

    叶明之多了样事,黄三在牢房外时,叶明之就自言自语,有时背一首诗歌,有时讲些一点就明的道理。叶明之是说给黄三听的,黄三也明白是说给自己听的,俩人都心照不宣着,一人说,一人听。

    叶明之还是知道了黄三哭的原因,黄三的老母亲被人欺负了,向死里欺负。

    刚刚恢复的叶明之又一次被动了大刑,这次是双手,十指被钉了竹签。

    叶明之昏迷后醒来,黄三立在叶明之身旁,这次黄三的目光没有躲避。

    黄三说话了。“就认了吧,说句怂话。”黄三的话很轻柔,也好听。“不,不,不!”叶明之没多说,吐出的字硬得如铁钉。

    “县长也不干!”“不,不,不!”叶明之太痛苦了,每吐一个字,都是一身冷汗。

    夜里,叶明之发高烧,说胡话。黄三守在一边,有时捂叶明之的嘴,有时把叶明之摇醒了。

    下半夜,叶明之真正睡着了。可不久,又被哭声吵醒了,叶明之听出是黄三在哭,哭声掖在嗓眼里,闷闷的。

    第二天,黄三打开牢门,这次黄三敢看叶明之的眼睛了,定定地看,看得叶明之想躲避了。黄三的目光里有东西,湿湿的。

    黄三说:你梦中喊一人,我捂住了。叶明之大吃一惊,还是回了句:谢谢!叶明之知道喊的人应是自己的爱人加同志。

    到了秋天,黄叶悄悄地落,叶明之算了算,春天入狱,半年时间了。叶明之长长出了口气:牢底坐穿吧。

    黄三送来了好吃的,还有壶酒。黄三身子木木的,像是提千斤重物。叶明之知道,自己要上路了,去好远好远的地方。

    叶明之坦然,借着黄三的力量席地而坐,理了理荒草样的乱发,将一壶酒一饮而尽。

    黄三忍不住落泪了,目光曲曲绕绕,将叶明之看了个遍。

    黄三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和一支秃秃的铅笔,递给叶明之。叶明之愣了下,摇了摇头。

    “不给她留句话?”“不了,该说的,都已说过了。”叶明之的笑从嘴角慢慢洇开。

    黄三不舍地离开,但还是站在牢房外,黄三还想听叶明之的自言自语。

    没有,一切都死寂。黄三只听到自己心的怦怦声。

    叶明之被活埋了,埋得不留痕迹。

    没过多长时间,黄三消失了,从监狱里无影无踪地消失了。

    黄三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叶明之高烧时喊着的她,又被黄三捂回名字的人。

    她满脸泪水,问黄三:叶明之留有遗书吗?

    黄三哽着嗓子回答:我就是他的遗书。

    春天来了,黄三透过泪眼,好多花都开得红红艳艳。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12期)

    1. (1) 简要概括黄三被感化的过程。
    2. (2) 本文的“留白”手法很有特色,结合本文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 (3) 黄三为什么说“我就是他的遗书”?
    4. (4) 关于本文主人公,有的说是叶明之,有的说是黄三。你认为是谁?为什么?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 8. (2022·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议经费札子

    (宋)曾巩

    臣闻古者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使有九年之蓄。而制国用者必于岁杪 , 盖量入而为出。国之所不可俭者,祭祀也。然不过用数之仂 , 则先王养财意可知矣。盖用之有节,则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汉唐之始,天下之常矣,文帝、太宗能用财有节,故公私有余,所谓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用之无节,则天下虽富,其贫亦易致也。汉唐之盛时,天下之用常裕矣,武帝、明皇不能节制度,故公私耗竭,所谓天下虽富,其贫亦易致也。

    宋兴,承五代之敝,六圣相继,与民休息,故生齿既庶,而财用有余。且以景德、皇佑、治平校之,景德户七百三十万,垦田一百七十万顷;皇佑户一千九十万,垦田二百二十五万顷;治平户一千二百七十万,垦田四百三十万项。天下岁入,皇佑、治平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景德官一万余员;皇佑二万余员;治平并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余员,总二万四千员。景德郊费六百万,皇佑一千二百万,治平一千三百万。以二者校之,官之众一倍景德,郊之费亦一倍于景德。官之数不同如此,则皇佑、治平入官之门多于景德也。郊之费不同如此,则皇佑、治平用财之端,多于景德也。诚诏有司按寻载籍,而讲求其故,使官之数、入者之多门可考而知;郊之费、用财之多端可考而知。然后各议其可罢者罢之,可损者损之,使天下之入,如皇佑、治平之盛,而天下之用、官之数、郊之费皆同于景德,二者所省盖半矣。则又以类而推之,天下之费,有约于旧而于今者,有约于今而浮于旧者。其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其约者,必本其所以约之由而从之。如是而力行,以岁入一亿万以上计之,所省者十之一,则岁有余财一万万。驯致不已,至于所省者十之三,则岁有余财三万万。以三十年之通计之当有余财九亿万可以为十五年之蓄自古国家之富未有及此也古者言九年之蓄者计每岁之入存十之三耳益约而言之也。

    今臣之所陈,亦约言之。今其数不能尽同,然其大旨,必不远也。前世于凋敝之时,犹能易贫而为富,今吾以全盛之势,用财有节。其所省者一,则吾之一也;其所省者二,则吾之二也。前世之所难,吾之所易,可不论而知也。

    (选自《南丰文钞》,有删节)

    【注释】①岁杪(miǎo):岁末。②仂(lè):十分之一。③郊:古代祭天地的典礼。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下之常矣      绌:不足 B . 有约于旧而于今者      浮:漂浮 C . 驯致不已         驯致:逐渐达到 D . 其大旨      要:核实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则先王养财意可知矣      师道不传也久矣 B . 武帝、明皇不能节制度      作《师说》贻之 C . 官之众一倍景德      设九宾 D . 亦约言之      吾尝终日思矣
    3. (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古的做法是用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数作依据来制定国家预算,根据收入的多少预算开支,不能俭省的是祭祀费用,但比例不超过十分之一。 B . 作者的观点有可取之处,主张节省开支、堵住财政漏洞,建议在国家用度、官员数量、祭祀费用等方面的开支尽量跟皇佑、治平年间相同。 C . 如果查考典籍而探求原因,那么可以知晓官员数量及进入官府的途径包括祭祀经费和使用的事由等,然后要裁省冗官、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D . 本文运用对照法、假设法,议论深刻,尤其是结语“前世之所难,吾之所易,可不论而知也”给人以极大吸引力,使人有跃跃欲试之感。
    4.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三十年之通计之当有余财九亿万可以为十五年之蓄自古国家之富未有及此也古者言九年之蓄者计每岁之入存十之三耳盖约而言之也。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之无节,则天下虽富,其贫亦易致也。

      ②前世于凋敝之时,犹能易贫而为富,今吾以全盛之势,用财有节。

  • 9. (2022·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宋·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注释】①此诗是作者46岁中进士后所作。龌龊:不得意。放荡:自由,无拘束。②试院指考场,冲卿是友人吴充的字。扶桑,传为日出之处,即东方地平线。玉色:阳光。逆知:预知,逆料。

    1. (1) 两首诗的内容都与科举考试有关,前者用“这个字侧面表现高中后的得意;后者用“”这个词写出诗人在考试中对友人的思念。
    2. (2) 两首诗都用了对比手法,简要分析。
  • 10. (2022·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材料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材料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也。”《论语·述而》

    1. (1) 除了“箪食瓢饮”“穷街陋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还可以提炼的成语是
    2. (2) 结合三段材料分析两个“”的区别。
  • 11. (2022·浙江模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1) ,友谅,,益矣。(《论语》)
    2. (2)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 (3) 安能以身之察察,,葬于江鱼之腹中。(《楚辞·渔父》)
    4. (4) ,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5) ?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作文(60分)
  • 12. (2022·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苏格拉底: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