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下·滨海期中)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辣,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域,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供卿相,皆争养士自谋。魏无忌、齐田文、起胜、黄歇、吕不书,皆有客三千人;魏文候、燕雄王、太子丹,皆客无数。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矣。士人锄而尽去,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苏轼《六国论》)

    (注)①椎鲁:愚蠢。②槁项黄馘: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牧以谗诛              洎:等到 B . 客无数              致:招致 C . 则民矣               靖:安定 D . 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       使:让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惜其用武不终也              骊山北构西折 B . 凡民之秀杰者               挟太山超北海 C . 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      行李往来 D . 秦之乱虽成二世              因击沛公
    3.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B .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C .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D .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4. (4) 下列选项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源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认为各国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B . 苏轼的《六国论》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重视人才,甚至至打击士人,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C . 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 D . 苏轼及杜牧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给后人以启迪和思考。
    5. (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