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滨海新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组
  • 1. (2021高一下·滨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水池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   )。它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场暴雨。我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小雨滴( )池水的表面。池水表面变得混乱,水中的睡莲在汹涌不息的水波冲刷下( )。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 )在鲤鱼们的眼中。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不置一词        敲击        左右摇摆        出现 B . 冷嘲热讽        轰击        摇摆不定        呈现 C . 不置一词        轰击        摇摆不定        出现 D . 冷嘲热讽        敲击        左右摇摆        呈现
    2. (2) 在选文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B . 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 C . 就像我们因为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D . 就像我们因为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
二、选择题
  • 2. (2021高一下·滨海期中)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进步的思想和社会腐朽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诞生于此时的《哈姆雷特》正是以丹麦的政治斗争暗示英国社会现实的。 B . 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和敬意的文章,狭义的悼词是指在追悼会上表示敬意、寄托哀思的文体。 C . 古时的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尺简”,传说鸿雁能传书,于是又把书信叫做“雁足”“雁书”,用白绢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古人把书信放入刻有双鱼的木盒中,故书信又称“双鱼”。 D .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在陕西西安南的少陵,后世称之“杜少陵”,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 3. (2021高一下·滨海期中)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电子屏幕看多了为什么会导致睡眠障碍呢?这个倒是和屏幕本身的特性有些关系。原来,大脑的松果体在夜晚来临时会分泌褪黑激素,帮助我们入睡。松果体受光线的控制,         , 我们就不容易入睡了。电子屏幕会发出很多波长较短的光,比一般的室内灯光更容易刺激松果体,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这就是为什么说睡觉前刷微博不是一个好习惯的理由。

    A . 如果周围环境太亮就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B . 褪黑激素的分泌因周围环境太亮受到抑制 C . 因周围环境太亮,故褪黑激素的分泌被抑制 D . 如果周围环境太亮,褪黑激素的分泌就会被抑制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4. (2021高一下·滨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在此情形之下,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稣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迈辑构成。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的。”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蕲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材料二

    近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如火如荼地开展,集中展示故宫六百年建筑、艺术、文化成就,让人们有机会从遗产地和博物馆双重视角认识故宫的文化价值。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作为皇家御用建筑,紫禁城堪称我国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结了上千年的建筑工匠的智慧,将传统设计艺术和建筑完美融合。如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利用近景建筑或其他景物,构成“镜框”,留出适当的天地空白,使画面构图完美。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反观当下,一些盲目跟风模仿甚至“奇葩”的建筑出现,究其根源,是这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为“雷人”建筑提供了温床。另外,建筑设计存在贪快、出奇的心理,这样用力过猛,就容易“奇奇怪怪”。

    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既要画皮更要画骨。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城市乃至区域的文化传统相匹配,让建筑与城市文化充分融合。这次展览用“丹宸永固”作为主题,展示了故宫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那么,六百年故宫将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后世设计师们提供中国的建筑文化素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如诗词曲赋等;“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如建筑车舆等。 B .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兴盛影响了文人士大夫对建筑领域的关注,因此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理论著作较少。 C . 千年华夏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是因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等的流行。 D . 燕京大学和中山陵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融入了传统建筑造型与文化内涵。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这为我国古代建筑界巨匠辈出提供了可能。 B . 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难以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 C . 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的序言,既说明中国古建筑独有特色,出乎西方人意料,又说明《华夏意匠》难能可贵。 D . 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前辈孜孜以求的精神,也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建筑文化素材。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故宫建筑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
      A . 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 B . 殿亭楼台布局巧妙,彼此呼应。 C . 为后世设计师们提供中国的建筑文化素材。 D . 拥有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
四、文言文阅读
  • 5. (2021高一下·滨海期中)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辣,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域,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供卿相,皆争养士自谋。魏无忌、齐田文、起胜、黄歇、吕不书,皆有客三千人;魏文候、燕雄王、太子丹,皆客无数。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矣。士人锄而尽去,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苏轼《六国论》)

    (注)①椎鲁:愚蠢。②槁项黄馘: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牧以谗诛              洎:等到 B . 客无数              致:招致 C . 则民矣               靖:安定 D . 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       使:让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惜其用武不终也              骊山北构西折 B . 凡民之秀杰者               挟太山超北海 C . 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      行李往来 D . 秦之乱虽成二世              因击沛公
    3.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B .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C .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D .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4. (4) 下列选项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源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认为各国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B . 苏轼的《六国论》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重视人才,甚至至打击士人,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C . 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 D . 苏轼及杜牧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给后人以启迪和思考。
    5. (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五、古代诗歌阅读
  • 6. (2021高一下·滨海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都城长安。长安多杏树。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 B . 颈联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 C . 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D . “帝乡千万树”浮现于诗人脑海中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
    2. (2)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7. (2021高一下·滨海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2. (2) 鼓瑟希,铿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 (3)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4. (4)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彩舟云淡,”两句把水天融为一体,旷远而清新,雄健而壮阔。
    5. (5) 《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的豪富之气。《阿房宫赋》中语意与之最接近的句子是:“。”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
  • 8. (2021高一下·滨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1. (1)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 选文第三段将芭蕉叶和梧桐叶比较,突出了梧桐叶叶大繁茂的特点。 B . “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树上挂到树顶。”运用比喻的修辞,视线由下往上,写出了梧桐叶数目繁多的特征。 C . “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街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这句话充满了对古人眼光的鄙视之情。 D . “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体现了作者内心因梧桐叶落的伤感之情。 E . 作者借梧桐树的四季变化表现了对自然、艺术、人生的感悟,指出拥有某样东西的人才是真正不懂得理解和欣赏的人。
    2. (2)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梧桐的变化为行文线索,请用简洁的四字词语分别概括三个时节的梧桐树貌。
    3. (3) 第②③段着力写了梧桐树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 (4) 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梧桐树,抒发个人情感。请联系全文,举出三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八、名著阅读
  • 9. (2021高一下·滨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 的腰还壮哩! ”

    刘姥姥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为何说这话?请简叙事情的经过。

九、材料作文
  • 10. (2021高一下·滨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自选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