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下·芜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被尊称为“经”,人所共知。但是,为何叫“经”?一般人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本来是指编织的竖线。《说文·糸部》:“经,织从(纵)丝也。从‘糸’,‘巠’声。”(从段注及王筠句读本)段玉裁注:“织之从(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徐灝笺:“盖织以经为主而后纬加之,经者所以织也,经,其常也。戴氏侗曰:凡为布帛,必先经而后纬,故‘经始、经营、经常’之义生焉。”纺织前,先把竖线设置在织机两端的横杠上,使它们与横杠垂直排列,并固定不动,以便纬线来回编织,这些竖线就是经线,“经”正因为它是竖向(纵向)的而得名。

    上古时期的书籍,是使用竹简、木片作为载体的。这些用来写作的竹简、木片,需要用柔软而坚韧的线绳之类加以编联,才能成篇。《论衡·量知》:“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章太炎《国学讲演录》:“今人书册用纸,贯之以线。古代无纸,以青丝贯竹简为之。用绳贯穿,故谓之经。”这样,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开始把书籍、文章称为“经”,如《墨子》中有《经》上、下篇,又有《经说》上、下篇。《淮南子·本经》:“经,书也。”

    由于经线是编织的枢纽、关键,“经”就引申指常行的义理、准则。《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高诱注:“经,理也。”《易·上经》陆德明释文:“经者,法也。”同时,经线是固定不动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纵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这样,“经”字也就有了“恒常”的意思。《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孔颖达疏:“‘经’训‘常’也、‘法’也。”于是,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被称为“经”。这些书之所以具有权威性,是因为其中所讲的道理可以成为人们平常行事或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则且不可随意更易,而这也正是它们被称为“经”的原因。

    《春秋繁露·重政》:“经、传,大本也。”于是乎,诸子中的主要各家都有了经书。例如:儒家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道家有《道德经》;法家李悝作《法经》六篇,《韩非子》书中《内储说》和《外储说》诸篇中有“经”和“说”两部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书七部,称为“医经”;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被后人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可见,被奉为经典的著作,几乎各个门类、每种学派都有,正如谢觉哉《关于相猪》一文所说:“相马有马经,相牛有牛经,相猪也有猪经。”只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才被更多的用来指称儒家经典,如“五经”、“九经”、“十三经”。

    (摘编自任继昉《“经”论》

    1.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的本义是指织布时织机上的竖线,后来人们才用它来尊称那些典范著作和宗教经典,两者没有联系。 B . 根据段玉裁为《说文·糸部》所做的注和徐灝的笺可知,经线比纬线更为重要,织布时要先设置经线而后才有纬线。 C . “经”有“经始、经营、经常”的意思,这些意思是人们根据织布时经线的作用,从“经”的本义中引申出来的。 D . 与纬线不同,织布时经线是固定不动的;因为这些设置在织机两端横杠上与横杠垂直排列的线是纵向的,所以被称为“经”。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古人之所以把书籍、文章称为“经”,是因为上古时期的书籍以竹简、木片为载体,这些竹简和木片需用经线加以编联。 B . 《吕氏春秋》中“是非之经,不可不分”一句表明,此时的“经”可指常行的义理、准则,而恒常之意则是这之后产生的。 C . 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经书有可以成为人们平常行事或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则且不可随意更易,这是它们被称为“经”的原因。 D .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几乎都有经书,这正如谢觉哉在《关于相猪》一文中所说“相马有马经,相牛有牛经,相猪也有猪经”。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虽然开始把书籍和文章称为“经”,但此时的“经”与后来指代典范著作和宗教经典的“经”,意思并不完全相同。 B . 人们之所以用“经”来指称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籍,与经线是编制的枢纽、关键且具有固定不变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C . 诸子中的主要各家都把本学派的著作奉为经典,这是因为《春秋繁露·重政》中“经、传,大本也”的观点让他们认识到经的重要性。 D .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多指儒家经典,而在此前,各家经典都可称“经”,儒家经典并没有得到特别的重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