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下·诸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在西方,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因此,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不断强化绘画的造型功能。在我国,魏晋之前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已慢慢显现。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中国人自古崇敬自然万物,顺应宇宙运行规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山水画为例,其诞生之初,在艺术功能上就与标记地理位置的地形图迥然不同。无论是南朝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还是王微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都为中国山水画奠定了以艺载道、托物言志的基调和方向,画家的情思和智慧时时隐现于山水作品中。拟人化在诗画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十分常见,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宋代画家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以拟人的手法对自然山水展开讨论,如“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以人的姿容形容山川四季之美。诗词中拟人化的精彩描写更是不胜枚举。诗人与画家观察世界的方式与创作手法,正应和了唐代诗人孟郊的名句“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的意旨。

    无论诗人还是画家,他们自觉自愿地融入自然,也请自然万物融之于“我”。在进行创作时,他们将景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寄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观者欣赏作品时,通过调动自身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知,与作品共情,从而得以“畅神”并获得精神愉悦和情感共鸣。这样的作品,怎能不气韵生动,流传千古?这样的诗词,怎能不打动人心,穿越古今?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1. (1) 下列对文中“诗画合璧”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后于1000多年前跨界交融,走上了“诗画合璧”之路,在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 B . 魏晋之前的诗歌与绘画尚未“合璧”,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与西方诗画的发展相同,各尽其职,各自发展。 C . 元代是中国画“诗画合璧”的自觉时代,其意境优美、诗画印俱全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 D . 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国诗人与画家观察世界的方式与创作手法的共通,是中国画实现“诗画合璧”的重要原因。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从绘画特征来看,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不断强化绘画的造型功能,而中国画从诞生之日起,其实用与艺术的功能就不一致。 B . 在中国,诗画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历史阶段;在此发展过程中,应该说诗词创作的兴盛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诗画融合的步伐。 C . 唐宋时艺术家自画自题、自画他题,不仅是古诗词与中国画彼此启发,彼此交融的共生共长阶段,也是探讨诗画关系的理论趋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D . 创作者运用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观者通过调动生命体验和艺术感知与作品共情,使作品达到了气韵生动、打动人心、穿越古今的效果。
    3. (3) 王维的《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上争论较多的一幅画,原因是画作者在漫天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的芭蕉(多见于秦岭淮河以南)。请联系材料,简要推断王维的创作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