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下·奉贤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意象原型及其释义

    ①叙事作品之有意象,犹如地脉之有矿藏,一种蕴藏着丰富文化密码的矿藏。中国叙事作品具有如此特征,是由于它存在着许多形成意象的条件。首先,汉语是一种时态非原生性的、也没有名词数量和主宾词格变化的语言,这使它能够相当灵活地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沟通各科文化要素;其次,中国宇宙观有天人合一,甚至各种层次的“宇宙”互相渗透呼应的特点,这就使得在时空中相当灵便自如的语言,可以携带上许多文化密码;其三,中国诗歌长于意象抒情,所创造的闪光的意象,随时从这种处于文学正宗地位的文体向其他文体渗透;其四,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绵延不绝,这就可能给一些重复使用的表象一层一层地积累上新的意义,使表象转化为意象,并且层积成丰富的意义层面。以上这些原因的交互作用,就使中国文字某些具有形象可感性的词语,往往汇聚着历史和神话,自然和人的多种信息,触动人们在广阔时空间的联想。这种“象内含意”/“意为象心”,二者有若灵魂和躯壳,结合而成的生命体就是叙事意象。

    ②意象一词,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先秦萌芽,汉代成词,六朝用于文学,唐宋沿用,明清而火行。最初把“意”与“象”组合成词者,是汉代王充《论衡·乱龙篇》:“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这里记载的是远古时代的射箭礼仪,画布为“侯”就是在布上画动物形象当作箭靶。熊麋虎豹鹿豕,正面画其头于正中箭靶之处。郑玄解释说:“射熊虎豹,不上下相犯,射麋鹿豕,志在君臣相养也。”射箭的行为表象里,隐含着政治文化密码。

    ③把意象一词第一次用于文学理论者,是文论巨著《文心雕龙》:“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使玄解之宰,寻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在这部书里认为,运转文思首先应该使创造性的心灵处在排除杂念而空灵透明的、也就是所谓“虚静”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中把学识、才情、阅历与文字表达能力相汇合。这个汇合点就是意象。

    ④也许正是由于存在与民族思维方式的潜在联系,意象一词虽然没有经过文论家郑重其事的界定和论证,却在唐宋以后依然不绝如缕地被使用着,而且逐渐通用化。唐代司空图《诗品》论“缜密”说:“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其间讲了意象操作的一种形态,这就是在意象细致绵密的运作中,真迹已经描写出来了,却没有露出描写的痕迹,一切显得自自然然,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妥帖程度。

    ⑤明代以后,意象成了比较常用的术语,作为诗学品格的标准。如果一首诗运用了别具蕴味的意象,这首诗的品味就高。李东阳论诗,也手持意象尺码,以此衡量一首诗的品位。他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只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麓堂诗话》)这是一连串表象的无语法的对接,而以各种表象的相互反照、相互撞击和相互阐发,在表象的接缝之间及其形成整体之际,酝酿着独特的时空观和旅途情调。

    ⑥在清代诗人叶燮看来,经过意象组合起来的情、事、理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经过深刻地诗化了的理、事、情,其中已经融合了诗人的独特体悟、联想、变异和点化。即,意象不等于而大于“意+象”。

    ⑦由上述考察,我们可以对意象的含义进行概述:第一,意象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复合体,既有意义的表象,又是有表象的意义。第二,意象在聚合过程中融合了诗人的神思和才学意趣,为让人反复寻味的生命体。第三,意象综合多端,形成多构,它的生成、操作和精致的组构,对作品的品位、艺术完整性及意境产生较大影响。

    (选自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节)

    1. (1) 第①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指的是
    2. (2) 第①段指出中国叙事作品具有丰富意象的条件,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语的格、数、时态等特点使得汉语能超越时空限制,能沟通多种文化。 B . 汉民族各种宇宙观相互渗透,使得超越时空的汉语能携带许多文化密码。 C . 中国诗歌善于运用意象抒情,因此创制了丰富的意象并向其他文体渗透。 D . 中国文字的词语汇聚着历史、神话、自然和人的多种信息,触动人的联想。
    3. (3) 根据第⑤段画线句作出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五的诗运用了别具蕴味的意象,所以他这首诗的品味就高。

      ②王五的诗没有运用别具蕴味的意象,所以他这首诗的品味不高。

      ③王五这首诗的品味很高,说明他运用了别具蕴味的意象。

      ④王五这首诗的品味不高,说明他没有运用别具蕴味的意象。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4. (4)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 (5) 根据第⑦段观点及《红楼梦》中相关情节,分析下列诗句中“落花”意象的含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