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自电影艺术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作为不断发展的体系,它总在更新着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由艺术的思考而产生的课题,同时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相呼应,可以说,一代一代新电影伴随着新的时代、新的科技而产生,它的创作也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著名的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说过:决定人类历史社会形态的关键因素不是政治、经济、文化,而是媒介。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水平日新月异,大众传播媒介样式越来越多,技术也更加发达、迅速,所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思想。电影就是其中的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影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对既经济又高雅的休闲方式的需求,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高层次文化。电影的内容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的受众群体也更加庞大。所以电影在传播效果方面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入影响了受众和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佩恩基金会进行了13项关于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研究,研究显示青少年会模仿影片中的形象去装扮,并认同其中形象的观点和行为。电影以非常有吸引力的方式去向人们展现各种情境和不同的行为方式。因为这种魅力,电影中表现的社会关系、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为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提供了可模仿并融入自己生活的模型。
一部成功的电影能获得观众的认同,这种认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认可。传播媒介发达的当今社会,一部优秀的电影同时拥有数百万计的观众,每一部电影的内涵传达给观赏电影的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并在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观众的认知,最终形成一种文化定式,影响社会的文化构建。比如,《可可西里》直接促成了藏羚羊保护区的建立。
然而,有些电影虽然在艺术效果和摄影技术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其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面的非正面信息的传播,也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比如一部分血腥、暴力的电影,给受众带来了一定的刺激,给受众的心理带来了不健康的、阴暗的影响。
(摘编自《浅析电影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电影经济学是把电影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研究其运动规律的电影学次级分科。电影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的特点比其他任何一门艺术都要更加突出(例如庞大数额的创作投入与生产投入)。当我们把它与诗歌经济学相比较时,我们就会理解这一点。主要是由于诗歌创作或小说创作的个人特点比较突出。诗歌创作和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行为,而电影创作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群体行为和机构性运作。到目前为止,任何一门艺术(哪怕是戏剧、舞蹈和交响乐等对于经济依赖性较大的艺术形式)都不像电影这样有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必要。
(摘编自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
材料三:
材料四: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发明自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电影成功,这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从电影放映开始的。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的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从1896年至20世纪20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在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给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鑫培祝寿,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摘编自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