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阆中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什么样状态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在这个时候,我的实用的意志和科学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说欣赏艺术美,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换句话说,乐调只能有物理而不能有人情。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这也是由于移情作用。这里的移情作用是如何起来的呢?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因此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听一曲高而缓的调子,心力也随之作一种高而缓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急的调子,心力也随之作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使它变成和高而缓的活动或是低而急的活动相同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再比如说书法。书法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颜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頫的字就像赵孟頫。所以字也可以说是抒情的,不但是抒情的,而且是可以引起移情作用的。横直钩点等等笔划原来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 姿态”、“ 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 姿态”、“ 神韵”和“气魄”。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赵孟頫的字“秀媚”,这都是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

    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神秘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感经验不仅要将人的情趣移到物上,还有要吸收物的情趣。 B . 音乐乐调的长短、高低、急缓、宏纤赋予了音乐不同的情感。 C . 移情作用让书法中原本只是墨涂痕迹的笔画有了性格和生气。 D . 移情作用对于艺术欣赏十分重要,它能缩小人和物之间距离。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光潜以观赏古松为例,论证了美感经验具有物我同一的特点。 B . 朱光潜列举生活实例,让原本深奥的美学理论显得通俗易懂。 C . 朱光潜在论述中既有道理论证,也有对比论证,二者相互结合。 D . 文章围绕观点从自然美、艺术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思路清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移情于物,实现了物我同一。 B . 欣赏者在欣赏中感受到古松气节,说明美感经验能陶冶性情。 C . 当听者的心力活动与音乐节奏同调时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情调。 D . 艺术和宗教都产生于移情于物,带有神秘色彩,两者本质相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