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对我们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我们要牢记嘱托,牢固树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大力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发展共识。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好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重视发挥种业集团的行业引领龙头作用,要重视推进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时俱进,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致力于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早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我们还要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费”,通过引导餐饮行业提供小份菜、开展形式多样的爱粮节粮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光盘”理念存之于心、践之于行,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摘编自《南方日报》2022年3月8日《聚焦“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
材料二:
近日,国务院宣布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就是要回答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问题。
我国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初和改革开放后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时隔多年重启这项普查,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粮食安全。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粮食产量高,同时也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国,国际粮食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中央反复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们还需要掌握土壤现状和变化趋势。在人们印象中,江南是鱼米之乡,但目前的真实状况是,耕地持续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佳,雨水充足,粮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方光照和雨水则差了不少,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热,这对耕地产能有很大影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现有19.18亿亩耕地,但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近23%。
此外,土壤质量、健康安全是各方关心的大事。我国耕地利用强度比较高,化肥用量相当核人。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2倍,但化肥用量增加了6.2倍。同时,耕地盐碱化、强酸化都比较严重。因此,土壤污染状况、是否重金属超标等,都就要先盘点清楚。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如何修复和利用耕地就有了方向。
(捕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年3月2日《做好土壤普查护航粮食安全》)
材料三:
今年起,四川将全面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并启动相关考核。5月1日,四川首部保障粮食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给出端牢“天府饭碗”的新举措。
《条例》进一步厘清了粮食安全“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重点是压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并明确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建立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如何保障四川粮食安全?《条例》提出,夯实内部稳产增产基础,制定跨区域调粮举措。
其中,对内的重点是采取“长牙齿”的办法保护耕地并确保“良田粮用”,做到“仓中有粮”。具体来说,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等,严禁单位、组织和个人闲置、撂荒耕地。同时,在分级负责、分级储备、分级管理前提下,确立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储备、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商亚库存和自主储粮的大储备制度。
对外方面,明确四川粮食调剂品种余缺,建立健全粮食产销合作机制,制定引粮入川措施,从而实现四川粮食供需平衡。
《条例》的施行,意味着四川粮食安全保障进入全面依法治理新阶段。
(摘编自《四川日报》2021年5月2日《〈四川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