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学的观念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慎独”,出自《大学》“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内在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在外面,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会和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谨慎,始终恪守着做人的品德和原则,这种状态也被人称为独知。
王阳明认为,人如果不在这种独知的地方,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力,而只是在言行上不表露于外,在人所共知的地方用功,那就是自欺欺人,就是一种虚伪。《大学》中指出这种人是“见君子而后厌然”,这个“厌”不是厌恶,而是掩藏。就是说这种人全然不在独知的时候用功,只会在遇见君子的时候隐藏自己的问题,也是一种虚伪。生活中有太多人就是一辈子都是以这样的一种状态过来的,他们的生活不是真正自己的生活,是按照别人的标准去生活。在别人眼中,做出一些虚伪的状态,并没有按照他自己内心的想法去活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还以为自己是情商高,左右逢源。殊不知他弄丢了自己的初心。佛家有一句话叫做“可怜悯者”。一个人活着,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内在品格,因为人的总体生活质量高低是取决于内心的一个感受所得到的一个结果,内心品格好坏,并不能由外界的生活来决定。所以,一个人为自己负责,就是要在自己内心中找到独知,除了自己之外,没人能够帮得了自己。
那么对于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来说,怎么样做才算是获得内心更好的一个良知呢?王阳明就说了一个字:诚。正如孟子所言: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在这里,孟子所说的诚,其中有一些诚实不说谎的意思,但是它最深层的意思,就是不自欺。不欺骗别人是表象,不自欺是根本。诚就是指针对自己,对自己是否忠诚。《中庸》中说:“成者自成也。”儒学中之所以说诚为成己之学,就是在于此。当你学会尊重自己的良知,诚心对待自己,不自欺欺人,不要以虚伪的面孔去展示给别人的时候,无论是在独处或者是面对别人的时候,都能够做自己,就做到了儒学中的诚,也是所说的慎独。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可以成为重要的角色,可以拥有巨量的财富,但是唯独很难做回自己。当一个人不懂得真正的自己是由内在品质决定的,就会把生命的重心放在某一个位置,用世俗的观念去约束自己,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来评价自己的生活。比如本来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但是他周围的人都特别虚伪,这个时候他难免会怀疑自己是否和这个群体格格不入,这也是一个需要避免的问题。有时候,在一个人独处的状态上也能看得出来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如果只是拼命地打电话约朋友出来玩,证明他就是无聊和空虚的,那么独处是他不能承受的。如果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管做什么都感到内心平静充实,那就是说,这个人可以拥有独立的精神生活,也有健康的内在品质,是一个能够主宰自我的人。
按照王阳明的观点,此独知之处,便是诚的萌芽。一个人就要懂得无论你在这个喧闹的世界有多少同类,也无论你走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你的内心只有你自己能够感受到,所以要为你自己负责,无论是善念还是恶念,只有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真正做回自己,即做到了慎独。
(摘编自王宗国《儒家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