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临渭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是谁杀了伯仁

    郑俊甫

    人这辈子真是邪性,怕什么来什么。那天,一位好友喝醉了酒,附在我耳边悄声说:“你兄王敦,脑后生着反骨。”我心一颤,手中的杯子差点儿落地。好友擅长卜卦,大小事经了他的嘴,无不应验。

    我一直想找王敦聊聊。这个堂兄啊,一刻也不让老王家省心,整天磨刀霍霍,忙着操演他的军马。我修了一封家书,言辞恳切,希望他能收敛收敛,尤其是在皇帝面前。信还没有送到,王敦就闹腾起来,以“清君侧”的名义,浩浩荡荡,兵临江东。

    在京的王氏几百号人,一时间性性不可终日。大家无头苍蝇似的,满城乱飞,最后都飞进了我的府门。没办法,谁让王敦是我堂兄呢!还是撒尿和泥一起玩大的。大家都想听听我的意见,是卷起细软溜之大吉,还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当然都不能。皇帝于我有思,于我们王氏有恩,出了这档子祸及九族的事情,我心有愧呀!于是,我带着一众族人,齐齐跪到宫门外,负荆请罪。

    辰时,日上三竿。宫门外来来往往的人,见了我们,掩面而逃,好像我们身上带着瘟疫。以前这帮人不是这样,以前他们为了迈进我的府门,无不使尽钻营之能事。

    此一时彼一时,我老老实实地垂着脑袋,等着皇帝心生怜意,能够给我一个表明心迹的机会,却始终等不到。皇帝像是忘了,宫门外还跪着乌決決一群人,个个如同油煎。

    午时,身边“瞪瞪瞪”有了杂乱的脚步声。斜晚一眼,是伯仁!我的好友周伯仁!我的心中顿然照进阳光。

    我与伯仁自幼相识,情同手足。这么说吧,但凡我有一口肉吃,绝不会让他喝汤。当然,作为大晋的才子,伯仁官居尚书仆射,也不需要我的眷顾。

    如果说,我对伯仁有什么看法,那就是他太孤做了。一次,与伯仁闲谈,我拍着他的肚子,戏滤道:“鼓鼓囊食的,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伯仁一笑,轻飘飘地答道:“里面空空洞洞,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足可容纳数百个。”又一次,皇帝大宴群臣,酒甜歌热,兴之所至,皇帝说:“今日名臣共聚一堂,纵使尧舜之时也不过如此吧!”伯仁站起来反驳:“如今的世道怎么能跟尧舜盛世相比呢?”皇帝大怒,下诏将伯仁下狱。数日后,皇帝愤怒平息,才将他放出。大家前去探望,为他压惊,伯仁却轻描淡写地说:“就知道我死不了,没犯死罪嘛。”

    你瞧瞧,这像什么话嘛!但是不管怎样,这么多年的情谊还是在的。况且,当年伯仁赴任荆州刺史,遇到了流寇,幸得王敦出手相救,才幸免于难。说起来,王氏于他,也算有再造之恩。如今,王家落到这步田地,他动动嘴皮,为我们求几句情,不为过吧?

    我唤了一声伯仁。伯仁扭头扫了我一眼,视若无物,置若罔闻。我以为他没听见,提高嗓音又唤了一声:“伯仁,我王家几百口的性命就都靠你啦!”伯仁这次头都没回,昂首进了宫。

    这家伙,为了避嫌,六亲不认。我心中愤然。

    大概申时,不,也许已经是酉时。我措汗的时候,斜日的余晖已经隐入宫墙。伯仁终于出来了,歪歪扭扭,五迷三道。这个酒鬼,平时贪贪杯也就罢了,这个时候,我一家老小命悬一线,他还有心思饮酒!我心里虽恨,身子却依然匍旬向前,扯住了他的衣袖,像是扯住了最后一根稻草。我得知道,皇帝到底打算怎样处置王家。

    伯仁冲我翻了翻白眼,居然对身边的人说:“我们一定要杀了王敦那帮混蛋,好挣个天大的功名!”然后扬长而去。

    我的心一下子凉透。

    事情的发展像是一场戏。数日后,王敦大败朝廷大军,占领建康。入京后,王敦置瑟瑟发抖的皇帝于不顾,却开始笼络人才,意图重整朝纲。他跑过来问我:“伯仁声望极高,应当位列三司吧?”

    我看了王敦一眼,即便他是一个胜利者,我依然觉得他是一员叛将,是王氏宗祠的一块污点。但现在说的是伯仁,伯仁呀,我的脑子里满是他走过我身边时目中无人的样子。我选择了沉默。

    王敦不甘心,追着问道:“就算不入三司,也得做个仆射吧?”

    我依然沉默。

    王敦的眼里露出了凶光:“如果不能用,就只能杀了他。”

    我装作没听见,抬头看天,仿佛天上写着伯仁的宿命。

    伯仁最终被捕,押至城南门外处死。据说,临刑前,伯仁面色不变,举止自若。伯仁死后,家被查抄,作为大晋高官,家里仅有五瓮酒、数石米、几婆旧絮而已。

    我说过,事情的发展像是一场戏。我和王氏一族,因为在王敦之乱中坚定立场,维护帝室,不但断绝了这位堂兄的勃勃野心,还激起了民众的高昂斗志。王敦之乱很快平息,我又回到了熟悉的位置。我开始着手整理宫中奏折,厚厚的一摆里,意外地发现了伯仁的奏章。竟然是历数我的功绩和耿耿忠心,言辞恳切,殷勤备至。落款的时间,正是我跪在宫门外的那天深夜。我这才醒悟,在宫里和皇帝喝得醉酿酸的伯仁,醒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皇帝上表,替我这个所谓好友鸣冤叫屈。

    那天,我回到家,闭门谢客。我把几个儿子唤到跟前,一字一句地忏悔:“吾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呀!”

    语罢,顿足捶胸,大放悲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头运用了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玄妙的卦语,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充分蓄势,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B . 小说写“我”修了一封家书给王敦,既体现了“我”对堂兄王敦的情意,又体现了“我”对朝廷的忠诚。 C . 小说将伯仁的到来比作阳光照进心中,表现了“我”内心的期望,伯仁的淡漠与之形成对比,为下文埋下伏笔。 D .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介绍了“我”和伯仁之间的趣事以及伯仁在皇帝面前的许逆直言,表现了伯仁的孤傲。
    2. (2) 结合全文分析“伯仁”这一人物形象的品性特征。
    3. (3) 小说以问句“是谁杀了伯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