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教...

更新时间:2022-07-31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思想深刻,它所关注和探讨的都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和必须解决的一些不能回避和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尽管时代经历了巨大变迁,但中国哲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哲学的存在与发展既和全人类哲学的整体发展相关联,也与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态相适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创立了独特的哲学思维模式。警如,《周易》体现了辩证思维模式;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标志着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阶段。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中国哲学不但毫不逊色,而且还保持着更旺盛的生命力,是生命之学、智慧之学,不但“源远”,而且“流长”,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可以说,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

    中国哲学包括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最能体现中国哲学基本特征和精神并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长达三千年,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建筑雕刻、民间风俗、民族心理、审美方式、行为习惯等,无不受到传统哲学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看法,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反思,都是通过传统哲学加以反映、提升和总结的。

    汉代以后,中国传统哲学在按照自身轨迹发展的同时,逐渐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十七、十八世纪,中国传统哲学又突破东亚文化圈,通过汤若望、南怀仁、利玛实等人的传播,东学西渐,远播欧洲,在欧洲社会形成了持续二百年的“中国热”。这股“中国热”,对整个欧洲大陆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于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德国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成为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重要学术资源。

    当今,西方社会又一次表现出了对中国哲学的极大兴趣,世界各国把关注的目光再次转向了古老的东方,转向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转向了中国的孔子、老子,希望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和养分,以达到解决世界性难题的目的。譬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协和万邦”等中国哲学智慧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都得到了鲜明体现,普通群众对之都能感同身受,并且从内心深处再一次强化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放在世界范围内来考量,更凸显出中国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有一句谚语说:世界上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世界上的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从根本上讲,中国哲学就是有着大用的人生智慧之学。冯友兰曾经说过:中国哲学必将大放异彩。历史上,中国哲学曾经领跑世界;新时代,中国哲学又走上了世界舞台中央。

    (摘编自王杰《中国哲学的时代魅力》)

    1. (1) 下列关于“中国哲学”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哲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B . 中国哲学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和全人类哲学的整体发展相关联,也与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态相适应。 C . 中国哲学生命力旺盛,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种现象在世界思想上是绝无仅有的。 D . 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建筑雕刻、民间风俗等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熏陶和影响。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本第二段举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创立了独特的哲学思维模式。 B . 文本运用了举例、引用、假设等论证方法来进行论述,论证充分,通俗易懂。 C . 文本第四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传播轨迹以及“中国热”的世界影响。 D . 文本兼具历史和时代发展两个维度,论证了中国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强大生命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中以《周易》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为例,证明了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阶段。 B . 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是生命之学、智慧之学,思维深度要明显优于西方、印度等国家。 C .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能够在时代发展中强化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 . 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中国哲学,就是想用中国哲学解决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0年,我国水资源总量31605.2亿立方米 , 比多年平均值高14.0%,比2019年增加8.8%。其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0407.0亿立方米 , 折合年径流深321.1mm,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3.9%,比2019年增加8.6%。我国共有10个水资源一级区,各水资源一级区地表水资源量详情见表1。

    表1 2020年各水资源一级区地表水资源量与2019年和多年平均值比较注:1北方6区指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

    2      南方4区指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

    (摘编自《202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材料二: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岳阳楼记》描绘其“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曾号称“八百里洞庭”,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洞庭湖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从6000平方公里的浩瀚大湖,萎缩到目前2579.2平方公里的湖面。

    水资源是洞庭湖的核心与战略资源,是关乎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中枢。

    洞庭湖区降水丰沛、过境水量丰富,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湖区的调蓄空间,增强洞庭湖水资源的自我保障能力。具体实施方面,一要充分利用湖区圩坑、洼地、故河道等资源,在适宜地区新建平原水库、湖心水库及水系联通等水利工程,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率;二要推进区域地下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研究,同步开展地下水铁、锰等常见超标因子的去除技术研究,以充分利用湖区松散层的巨大调节能力,增强湖区水资源的应急保障能力。

    (摘编自胡旭跃《破解水安全问题还洞庭湖“浩浩汤汤”》)

    材料三: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破解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完善节水标准和用水定额体系,加快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协同的节水工作机制,推动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和目标,加强节水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节水惜水的良好氛围。

    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跨省江河流域和省内跨市县江河初始水权分配,实施地下水开采总量与水位双控。深入推进全国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高质量完成全国取水口核查登记,切实规范取用水行为。合理确定流域区域用水总量,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水网。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建设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骨干输水通道,逐步完善国家供水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农村供水工程与城市管网互联互通。

    (摘编自李国英《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020年,我国水资源总量达31605.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高14.0%,这说明我国水资源总量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 B . 我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中有6个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多,其中淮河区、松花江区分别偏多54.0%和51.1%。 C . 从水资源分区看,南方4区的地表水资源总量远多于北方6区的地表水资源总量,这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D . 从行政分区看,我国18个省(区、市)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多,其中湖北省的地表水资源量偏多70%以上。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洞庭湖既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最重要的调蓄湖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B . 洞庭湖面积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造成的,其中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是最主要的原因。 C . 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率,充分利用湖区松散层的调节能力,有助于增强洞庭湖水资源的自我保障能力。 D . 破解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首要战略问题。
    3. (3) 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我国在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是谁杀了伯仁

    郑俊甫

    人这辈子真是邪性,怕什么来什么。那天,一位好友喝醉了酒,附在我耳边悄声说:“你兄王敦,脑后生着反骨。”我心一颤,手中的杯子差点儿落地。好友擅长卜卦,大小事经了他的嘴,无不应验。

    我一直想找王敦聊聊。这个堂兄啊,一刻也不让老王家省心,整天磨刀霍霍,忙着操演他的军马。我修了一封家书,言辞恳切,希望他能收敛收敛,尤其是在皇帝面前。信还没有送到,王敦就闹腾起来,以“清君侧”的名义,浩浩荡荡,兵临江东。

    在京的王氏几百号人,一时间性性不可终日。大家无头苍蝇似的,满城乱飞,最后都飞进了我的府门。没办法,谁让王敦是我堂兄呢!还是撒尿和泥一起玩大的。大家都想听听我的意见,是卷起细软溜之大吉,还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当然都不能。皇帝于我有思,于我们王氏有恩,出了这档子祸及九族的事情,我心有愧呀!于是,我带着一众族人,齐齐跪到宫门外,负荆请罪。

    辰时,日上三竿。宫门外来来往往的人,见了我们,掩面而逃,好像我们身上带着瘟疫。以前这帮人不是这样,以前他们为了迈进我的府门,无不使尽钻营之能事。

    此一时彼一时,我老老实实地垂着脑袋,等着皇帝心生怜意,能够给我一个表明心迹的机会,却始终等不到。皇帝像是忘了,宫门外还跪着乌決決一群人,个个如同油煎。

    午时,身边“瞪瞪瞪”有了杂乱的脚步声。斜晚一眼,是伯仁!我的好友周伯仁!我的心中顿然照进阳光。

    我与伯仁自幼相识,情同手足。这么说吧,但凡我有一口肉吃,绝不会让他喝汤。当然,作为大晋的才子,伯仁官居尚书仆射,也不需要我的眷顾。

    如果说,我对伯仁有什么看法,那就是他太孤做了。一次,与伯仁闲谈,我拍着他的肚子,戏滤道:“鼓鼓囊食的,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伯仁一笑,轻飘飘地答道:“里面空空洞洞,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足可容纳数百个。”又一次,皇帝大宴群臣,酒甜歌热,兴之所至,皇帝说:“今日名臣共聚一堂,纵使尧舜之时也不过如此吧!”伯仁站起来反驳:“如今的世道怎么能跟尧舜盛世相比呢?”皇帝大怒,下诏将伯仁下狱。数日后,皇帝愤怒平息,才将他放出。大家前去探望,为他压惊,伯仁却轻描淡写地说:“就知道我死不了,没犯死罪嘛。”

    你瞧瞧,这像什么话嘛!但是不管怎样,这么多年的情谊还是在的。况且,当年伯仁赴任荆州刺史,遇到了流寇,幸得王敦出手相救,才幸免于难。说起来,王氏于他,也算有再造之恩。如今,王家落到这步田地,他动动嘴皮,为我们求几句情,不为过吧?

    我唤了一声伯仁。伯仁扭头扫了我一眼,视若无物,置若罔闻。我以为他没听见,提高嗓音又唤了一声:“伯仁,我王家几百口的性命就都靠你啦!”伯仁这次头都没回,昂首进了宫。

    这家伙,为了避嫌,六亲不认。我心中愤然。

    大概申时,不,也许已经是酉时。我措汗的时候,斜日的余晖已经隐入宫墙。伯仁终于出来了,歪歪扭扭,五迷三道。这个酒鬼,平时贪贪杯也就罢了,这个时候,我一家老小命悬一线,他还有心思饮酒!我心里虽恨,身子却依然匍旬向前,扯住了他的衣袖,像是扯住了最后一根稻草。我得知道,皇帝到底打算怎样处置王家。

    伯仁冲我翻了翻白眼,居然对身边的人说:“我们一定要杀了王敦那帮混蛋,好挣个天大的功名!”然后扬长而去。

    我的心一下子凉透。

    事情的发展像是一场戏。数日后,王敦大败朝廷大军,占领建康。入京后,王敦置瑟瑟发抖的皇帝于不顾,却开始笼络人才,意图重整朝纲。他跑过来问我:“伯仁声望极高,应当位列三司吧?”

    我看了王敦一眼,即便他是一个胜利者,我依然觉得他是一员叛将,是王氏宗祠的一块污点。但现在说的是伯仁,伯仁呀,我的脑子里满是他走过我身边时目中无人的样子。我选择了沉默。

    王敦不甘心,追着问道:“就算不入三司,也得做个仆射吧?”

    我依然沉默。

    王敦的眼里露出了凶光:“如果不能用,就只能杀了他。”

    我装作没听见,抬头看天,仿佛天上写着伯仁的宿命。

    伯仁最终被捕,押至城南门外处死。据说,临刑前,伯仁面色不变,举止自若。伯仁死后,家被查抄,作为大晋高官,家里仅有五瓮酒、数石米、几婆旧絮而已。

    我说过,事情的发展像是一场戏。我和王氏一族,因为在王敦之乱中坚定立场,维护帝室,不但断绝了这位堂兄的勃勃野心,还激起了民众的高昂斗志。王敦之乱很快平息,我又回到了熟悉的位置。我开始着手整理宫中奏折,厚厚的一摆里,意外地发现了伯仁的奏章。竟然是历数我的功绩和耿耿忠心,言辞恳切,殷勤备至。落款的时间,正是我跪在宫门外的那天深夜。我这才醒悟,在宫里和皇帝喝得醉酿酸的伯仁,醒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皇帝上表,替我这个所谓好友鸣冤叫屈。

    那天,我回到家,闭门谢客。我把几个儿子唤到跟前,一字一句地忏悔:“吾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呀!”

    语罢,顿足捶胸,大放悲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头运用了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玄妙的卦语,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充分蓄势,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B . 小说写“我”修了一封家书给王敦,既体现了“我”对堂兄王敦的情意,又体现了“我”对朝廷的忠诚。 C . 小说将伯仁的到来比作阳光照进心中,表现了“我”内心的期望,伯仁的淡漠与之形成对比,为下文埋下伏笔。 D .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介绍了“我”和伯仁之间的趣事以及伯仁在皇帝面前的许逆直言,表现了伯仁的孤傲。
    2. (2) 结合全文分析“伯仁”这一人物形象的品性特征。
    3. (3) 小说以问句“是谁杀了伯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勣,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勣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①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黎州总管,赐姓李氏。寻加勣右武侯大将军。及李密反叛伏诛,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养。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勣为长史。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太宗又尝宴顾边曰联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令岂负于朕哉勣雪递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勣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②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卷二,有删改)

    【注释】①魏公:指上文的李密。李密在隋末天下大乱时成为瓦岗起义军的首领,称魏公。②韩、白、卫、霍:指秦汉时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宗又尝宴/顾勣曰/联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 B . 太宗又尝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 C . 太宗又尝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族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 D . 太宗又尝宴/顾勣日/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长史、古代职官名,多为各级长官的幕僚性质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或幕僚长。 B .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有言情成分。 C . 赐姓,多指天子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衰宠。如文中李勋原姓徐,高祖赐给他李姓。 D . 社稷,社是谷神,稷是土神。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勣起初在李密手下,李密降唐后,李勣并不将上司的失败作为自己获利的机会,而是将自己所掌握的土地人口交由李密献给唐朝。 B . 李密因为反叛唐朝被杀后,李勣还为他穿孝服发丧,上表请求安葬李密,丧礼完成之后才脱掉丧服,朝廷内外都认为他能够坚守道义。 C . 李勣在并州担任都督时,纪律严明,突厥远适,边境安宁,唐太宗对他大加称赞,说他的功劳远远超过隋场帝派大批军民修筑的长城。 D . 唐太宗对李勣十分关爱。李勋得了急病,太宗用自己的胡须烧成的灰给李勤和药,还向李勣保证一定会照顾他的孤儿幼子。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

      ②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断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料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服组相思。相思则拔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此诗为陶渊明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中的第二首。②将;岂,难道。③纪:料理,经营。

    1. (1)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虽没有景物描写,而风光之清丽高爽,让人如临其境,诗人之神情超旷,如在眼前。 B . “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吟酒边勘酌诗句。 C . “各自归”指农忙时各自耕作,与上句饮酒之事相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 D . “此理”两句扣住“移居”,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
    2. (2) 诗人描写了田园生活中的哪些场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子路》中,表达“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意思的句子是“。”
    2. (2) 庄子《逍遥游》中说明水浅就无法负载大船这个道理的句子是“。”
    3. (3) 在古代,因“柳”与“留”谐音产生了以柳赠别、折柳寄远的风俗,古诗词中也常以柳表达离情别恨,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亦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是中化的骄傲,是我国的“国饮”。客家插茶,以其古朴见奇趣,以其保健显奇效,自古________________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关于擂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法不一。许多人以为,擂茶是客家人流迁过程中的特产。( )。唐宋时,它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有一首古诗描述了当时江南民间喝擂茶的______________:“道旁草屋三两间,见客擂麻旋点茶。”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已渐趋灭迹,只有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并不断发扬光大。

    以前,客家民间有“无插茶不成客”的谚语。擂茶曾经是客家人用来招待客人的食物,现在变成客家最带本土特色的美味小吃。以干绿茶、香菜、新鲜薄荷、炒米以及各类时令蔬菜为原料,擂成茶泥。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用开水冲泡后再倒入少许茶油,冲泡好的插茶可谓色香味俱佳。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地域,比如山区、平原和沿海片区,客家插茶在取用食材、制作方法和佐料搭配上又各有特色,这跟当地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_________可以说,擂茶是客家先民在漫长岁月里创造出的饱含自然哲思的养生佳着。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闻名退途 开端 风采 息息相关 B . 如雷贯耳 开端 风情 休戚相关 C . 如雷贯耳 起源 风采 休戚相关 D . 闻名退途 起源 风情 息息相关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其实,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B . 当然,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 C . 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插茶之习俗 D . 当然,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插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效。 B . 端起一碗擂茶,先闻再品,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 C . 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能健脾养胃,滋补长寿。 D . 端起一碗擂茶,先闻再品,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效。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①______。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

    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②__________。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③_________________,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第一段、第三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的造字本义为柜子里装满了贝壳,指家境富裕;进而引申为充盈饱满没有空隙;再进一步引申为有内涵、不虚假。“实”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弘扬这种精神。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