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温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

    中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巨大转变,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基础。中国的富强得益于文化的强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早在春秋之际,我国古人就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强调的“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宝贵思想。 据《论语》记载,子路曾经向老师孔子请教“富而无骄”如何?孔子回答说,已经很不错了,但要是能 做到“富而好礼”就更好。这与孔子回答其另一弟子冉有之问“既富矣,又何加焉",而告诉他要“教之”的道理相辅相成。国家在富庶之后该怎么办,古人以其独特的经验智慧给出了“教之”的方案。 所谓教之,即以礼教之或教之以礼,即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上至治国理政、平定天下,下至日新其 德、修身齐家,从而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风气。

    在古人看来,“富而无骄”虽然可堪称道,但仍不过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亦可说是没有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富而好礼”则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更能彰显自身的道德自觉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国家良好风气的塑造和维系大有裨益。“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如果不依照礼的要求治理国家,就好比盲人失去搀扶,在黑暗中寻找东西,必然不知所措、事与愿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践行的外交原则和行为,无不折射着一个富而有礼的国家的风度和涵养。

    除了 “礼”,作为国之四维,“义”也是古人治国理政所主张和恪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而有义”就是从伦理角度对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提出的道德引领和规范,“强”既不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南方之强——过于追求隐忍、包容,也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 —— 崇尚勇力、果敢,而是孔子推崇的“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君子之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指的是把义作为立身之本,依礼而行事。立身之本亦可化为治国之道。能做到“强而有义”的君子之强的国家,必然不会忘记和改变自身抱有的信念和使命,而会恪守德义的初心,坚定不移地按照道义的要求循礼而动,通过践行道义而最终实现其理想追求。这也就是“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的道 理所在。中国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一贯坚守“强而有义”信念的真实流露。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历代都彰显出新气象和新风貌。 B . 我国在春秋之际就明确提出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怎么办的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 C . 教之以礼是关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情,能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D . “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一贯坚守的治国理政信念。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文论述了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与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 B . 第二段引述孔子的话旨在论述国家富起来之后“礼”的重要性。 C . 文中“盲人失去搀扶”的比喻从反面阐明中国外交的风度与涵养。 D . 末段否定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两个极端为的是凸显对君子之强的推崇。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传统文化必将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精神基础。 B . “富而无骄”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为富不仁,这是孔子也是作者所抨击的。 C . 与“富而好礼”一样,“强而有义”同样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道义担当。 D . 循礼而动,依义而行,从而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会是中国对于人类的文化贡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