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下·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传统乡土题材小说在传统乡土文学的基础上,融入网络创作“青春与都市文学”的新质,抒发人们的田园情怀与还乡愿望,并勇担使命紧跟时代步伐,让创作照进现实,形成网络乡土小说新格局。

    如果说网络乡土小说形成了新的调性,那么其发端非“种田文”莫属。“种田文”是受策略类网络游戏模式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小说类型,一般与穿越、重生、空间、系统等“金手指”相结合。“种田文”的精髓在于循序渐进的养成与获得,即“成长一回报”模式的行文结构。这类作品的主角拥有足够的扩展空间与晋升阶梯。在外部条件与内部因素碰撞所带来的实际问题中不断提出解决方案,是“种田文”剧情叙述的核心推动力。

    “种田文”的规模不容小觑,产量和受众巨大。“种田文”在叙事环节上虚实结合,乡土故事与玄幻情节相嵌合,如同游戏外挂一般的“金手指”降低了主角的生存难度,大大提高了主角的生存期待和生活质感,从而使得将自身代入其中的读者们有了更多对未来想象的留白空间,打造了网络乡土小说独特的审美情趣。而在多数“种田文”的叙事中,“乡土”更是一种基于经验的错位文学空间,与都市快节奏生活相对,倾向表达田园幻想般的灵魂自洽。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刻意摒弃与脱离传统乡土美学的艰苦与贫瘠感,希冀从乡土的虚幻意象中得到补偿和慰藉。因此,规模化、体量化的“种田文”,以其对闲适日常的虚拟生存向往和对宏大价值的个人进阶追求,扛起了网络乡土小说的一面审美大旗。

    现代社会,人们在强化竞争本能的同时,也愈加向往一份悠闲的乡土生活。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想象,始终与追求安逸感的心态分不开。因此,当一种恣意、悠闲的田园空间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舒适的代入感,一边与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圆满结局的情感相配,一边又与中国人的种田天赋和基建基因相契,沉溺于此仿佛也是情理之中。但是,这种精神空间从根本上说并非理想的乌托邦,而是一种桃花源式的臆想。

    “种田文”的阅读价值是虚拟情景中主体性力量瞬间膨胀式的心理满足。虽然“种田文”可以为这种自我妥协与否定提供精神释放的出口,但无限制的隐匿、错位也敲响了警钟。奋斗与勤劳的民族精神不应该被降解,桃花源式的臆想也不应该是都市年轻人的灵魂皈依。直面现实人生、在困境中勇敢前行是网络乡土小说应该传承的文化信仰和责任,当下的火热现实应该成为网络作家创作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翟羽佳《乡土文学这棵大树在网络世界绿荫如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题材以其厚重的主题价值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造了影视史上一个个高光时刻。但是,在互联网语境的影视艺术生产中,乡村影像从聚光灯下退隐到了数量少、影响小以及被简化、异化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乡村题材在文艺版图中的坐标和比重发生了改变。随着城乡结构不断调整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凭借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技取得的先进地位对乡村形成一种压制,来自乡村的故事及其附带的审美价值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而网络技术的兴起与迭代成为文学变革和发展的科技保障,城市发挥自身优势成为网络文学的活跃区域,赢在了移动互联时代的起跑线上。作为网络文艺的主要受众,青年人更乐于接受多元化、娱乐化的时尚元素,乡村题材厚重宏大、含蓄沉稳的审美取向与此并不相同。

    乡村题材网络文学需要以明确的精品意识提炼新时代的乡村精神和农民品格。相当一部分乡村题材的网文创作因对农村缺乏了解而呈现出粗劣肤浅的质地,一些作品甚至完全照搬穿越文、玄幻文等模式,把乡村作为僵硬、虚假的背景,真正的乡土故事、乡土伦理和乡土文化无从呈现。事实上,近年来乡村发展早已经突破了科学种田、进城务工、乡镇企业发展等传统书写,土地流转政策、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生态保护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可成为当下反映农村社会新气象的时代切口。因此,创作者更应捕捉中国乡村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和审美特征,着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形势,关注农民对价值理想的选择和实现,这些真实灵动的故事和人物才是影视剧改编的稳固基石。

    就制作层面而言,网络时代的文艺精品形式应该是多元的。厚重情感和史诗气质是农村题材影视剧经典化的重要元素,如《黄土高天》以40年三代人的命运映射时代发展等。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的乡村影像,不仅要弘扬传统农村题材影视创作的经验,同时还要突出网络传播的特质,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研究网民文化消费需求,从而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保持网络小说文本对观众的黏性。

    此外,围绕乡村文化的根与魂,把握地域性、民族性的乡村图景、乡风民情和活态文化,建立文本内部的精神内核,从而突出网文的“首因效应”,小说吸引读者,影视剧积攒粉丝,以传播的视野解决创作难题。电影《十八洞村》除了生动的脱贫故事,还有青翠静谧的大山、悠扬婉转的苗歌、色香味美的湘西美食、淳朴自然的民风,这些都为乡村题材网文创作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王文静《乡村题材网络小说的叙事与改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的网络乡土小说既具有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又具有网络创作“青春与都市文学”的新质。 B . 网络乡土小说的产生与“种田文”是分不开的,而后者的形成受到了策略类网络游戏的模式的影响。 C . 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竞争中向往悠闲的乡土生活,这种精神追求符合国人的情感需求习惯和农耕天赋。 D . 在乡村题材网文中,有的粗劣肤浅,有的照搬穿越文、玄幻文等模式,乡村在其中无实质性体现。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种田文”与网络乡土小说虽有不同,但都采取了“成长一回报”结构模式,作品主角拥有扩展空间与晋升阶梯。 B . 读者阅读“种田文”时,可将自身代入其中以获得更多对未来的想象,这也是网络乡土小说的独特审美情趣所要求的。 C . 城市凭借自身优势对乡村形成压制,成为网络文学的活跃区域。这样,乡村故事就失去了自身优势,难以发挥其吸引力。 D .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题材影视作品中有许多大放异彩的人物形象,而在互联网语境下却没有此类形象。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中“‘种田文’扛起了网络乡土小说的一面审美大旗”观点的一项是(    )
      A . “种田文”规模很大,产量和受众也十分巨大,形成了网络乡土小说独特的审美情趣。 B . 多数“种田文”将“乡土”与都市快节奏生活相对,倾向表达田园幻想般的灵魂自洽。 C . “种田文”在叙述剧情时一般会与穿越、重生、空间、系统等“金手指”相结合。 D . “种田文”契合当下人们追求安逸感的心态,让读者代入恣意、悠闲的田园空间。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如果你要在当下创作一部乡村题材的网络剧,请结合材料二,谈谈要注意哪些方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