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 , 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 . 者也                              贼:伤害 C . 为学者日                           益:好处 D . 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无为无以为                       人不仁 B . 人皆有不忍人心                 人有是四端也 C . 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D . 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3. (3) 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文王观于臧

      A . 止,吾止也 B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 . 其坚不能自举也
    4.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 . 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 . 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 . 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