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同上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㱙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 , 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 , 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选自《墨子》,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 .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 .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 .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 . “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C . “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指贵族,如《诗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 D . “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在西汉汉文帝以前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 . 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 . 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D . 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可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②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5. (5) 联系文本谈谈你对墨子“尚同”思想主张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