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所谓伤寒,是指患者受到了沙门菌感染而诱发的疾病,属于细菌借助肠道而诱发的全身性以及急性的一种传染病。
伤寒主要诱发的病变范围,一般都是患者的回肠下端,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还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相对缓脉等循环系统表现,还有皮肤玫瑰糠疹、肝脾肿大等体征。
(摘编自《什么是伤寒》)
材料二:
有一个名叫玛丽的女佣人得了伤寒,虽然经过治疗得到“治愈”,但她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而被主人辞退了,她只好另谋生路。当她来到新主人家不过一日,新主人一家又都患了伤寒,于是地再次被辞退,之后,她每换一家主人,必导致主人家的伤寒发生,由于当时对伤寒的发病情况尚无足够的认识,医生们只能把这一现象称为“伤寒玛丽”现象。
原来,伤寒病人经过适当的治疗,一般在发病后一个月左右转入恢复期。但有百分之三至五的患者在恢复期后三个月内或三个月以上仍连续带菌,甚至有的将终身带菌,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伤寒杆菌主要在肠道淋巴系统内生长繁殖,大量繁殖的伤寒杆菌和毒素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菌血症期间,约有3%—5%的患者可引起肝胆系统炎症,这些患者一般不随肠道症状的好转停止继续排菌,往往成为慢性或终身带菌者。这是因为胆汁中的类脂和色氨酸是伤寒杆菌的良好培养基,能使伤寒杆菌得以继续不断地生长繁殖,排出体外。做佣人的玛丽,在为主人家做饭烧菜和待人接物时,将伤寒杆菌传染给主人全家,从而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因此,伤寒病人的治疗标准不能单凭体温正常和自身症状消失(尤其是病人,不能凭主观感觉良好而自动放弃治疗和适当检查),而应在两次大便(每隔五天)检验均为阴性后,方可发放赦令,否则将重演“伤寒玛丽”的悲剧。
(摘编自《从“伤寒玛丽”说起》)
材料三:
临床对伤寒的治疗通常以抗菌治疗为主,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为辅。治疗时应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得到药敏实验结果之前,可以根据经验选择用药。首选药物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于儿童和孕妇患者应首先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得到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与此同时,注意对患者进行肠道隔离,安排其卧床休息,做好护理,密切监测体温、脉搏、血压和粪便性状的变化,并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进行适当的对症处理。
(摘编自《伤寒病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