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百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开学摸...

更新时间:2022-09-12 浏览次数:41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说史料》一文中指出:“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也。”而往事得以流传后世,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文字记录的传播,实物的遗存,口耳相传。由此,这三方面的史料分别被称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口述史料就是“通过有计划的访问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知情人,录下他们的谈话,从而获得的某一特定问题的口述凭证,也称口碑资料”。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本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取材原则,通过多种途径搜求史料,他不仅从“《六经》异传”中取材,还从“百家杂语”中取材,其中通过访问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知情人而搜集到的资料,成为《史记》史料的一个亮点。

    班固曰:“故司马迁据《左传》、《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皇室所藏图书档案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史料来源,而多次游历,实地考察,在广泛交游中搜集的资料,是司马迁写作《史记》史料的补充源。司马迁在壮游中,不仅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还搜集了全国各地关于上古历史的传说,特别是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口碑传颂,司马迁尤为重视。

    对于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的,司马迁则不将其作为信史材料来看待。为了真实记载历史,司马迁不仅从古人留下的足迹中去寻找,而且还向当地百姓探询有关黄帝、尧、舜的事情。对于从民间收集到的口述史料,司马迁并不是全部记载,而是“择其言尤雅者”,即本着科学的精神,通过认真地甄别,筛选,选其可信的和重要的口述史料,适当的安排、剪裁,并加以一定的具体描写,这种筛选、剪裁,当然也与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有关系。“择其言尤雅者”不仅是《五帝本纪》的取材原则,也是整部《史记》的取材原则,更是司马迁选取口述史料的原则。纵观《史记》中的口述史料,虽然不是《史记》史料的重要来源,但经过司马迁去粗取精,已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据笔者粗略统计,在《史记》中大量的口述史料,司马迁并未明确标示出,而司马迁明确指出口述史料来源的共有二十余处。

    分析《史记》中的口述史料,其内容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其一是叙述某一历史人物一生或一段经历或一件逸事,其中既有民间的口碑传颂,也有知情人的口述,如《淮阴侯列传赞》、《冯唐列传》、《赵世家赞》《五帝本纪赞》等;其二是叙述历史事件,主要是民间的口碑传颂,如《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刺秦王历史事件的记载;其三是当时人们的只言片语,主要是对某一现象、某一问题的看法评论,如《齐太公世家赞》、《卫将军骠骑列传》等。

    《史记》口述史料主要有两种叙述方式,一种是口述,一种是自述。口述主要是知情人的口述或民间口碑传颂,司马迁记录整理。对这一类的史料,司马迁常常明确标示出口述史料来源。如“苏建语余曰”、“淮阴人为余言”、“墟中人曰”等,这种方式是《史记》口述史料的主要方式。自述是司马迁把搜集到的口头流传的史料记录下来,写到相应的人物的传记中。口述史料与文字档案史料已经融为一体,对此,司马迁也常常说道,“余与他广通,为言高祖功臣之兴时若此云”,“仁与余善,余故并论之”等。

    (摘编自马雅琴《〈史记〉口述史料之研究》)

    注:“他广”,樊哙的孙子。“仁与余善,余故并论之”,田仁和我关系很好,我所以把田叔田仁放在一起进行叙述。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字记录的传播、实物的遗存、口耳相传是往事得以流传后世的主要途径,历史资料大多是通过这些方式保存下来的。 B . 《史记》的口述史料来源于“《六经》异传”、“百家杂语”。其中包括通过访问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知情人而搜集到的资料。 C . 《项羽本纪赞》的口述史料来源于民间的口碑传颂和知情人的口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的口述史料主要来源于民间的口碑传颂。 D . 司马迁和樊哙的孙子樊他广有过交往,樊他广谈的高祖的功臣们开始起家时的事迹,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里。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引用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说史料》的句子,为下文分析史料来源张本。 B . 本文分析论述时及时运用例证,“如《齐太公世家赞》等”,增强了说服力。 C . 文中分三条列举《史记》中的口述史料的内容,笔墨简练有条理,说理清晰透彻。 D . “大概”“主要”这样的词语在文中的运用,表明作者对司马迁的研究有限。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个人的日记也可以作为历史资料的来源,其中的叙事部分能够从某个角度全面记录时代变化、历史变迁 B . 司马迁并不是把从民间收集到的口述史料全部记载,而是“则其言尤雅者”,体现了历史记载的科学性。 C . 本文作者分析史料来源及内容时,以《史记》为例,典型而有说服力,体现了《史记》在史学上的价值。 D . 司马迁对史料的甄别、筛选,适当的安排、剪裁,并加以一定的具体描写,这与他的独特的审美观有关系。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所谓伤寒,是指患者受到了沙门菌感染而诱发的疾病,属于细菌借助肠道而诱发的全身性以及急性的一种传染病。

    伤寒主要诱发的病变范围,一般都是患者的回肠下端,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还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相对缓脉等循环系统表现,还有皮肤玫瑰糠疹、肝脾肿大等体征。

    (摘编自《什么是伤寒》)

    材料二:

    有一个名叫玛丽的女佣人得了伤寒,虽然经过治疗得到“治愈”,但她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而被主人辞退了,她只好另谋生路。当她来到新主人家不过一日,新主人一家又都患了伤寒,于是地再次被辞退,之后,她每换一家主人,必导致主人家的伤寒发生,由于当时对伤寒的发病情况尚无足够的认识,医生们只能把这一现象称为“伤寒玛丽”现象。

    原来,伤寒病人经过适当的治疗,一般在发病后一个月左右转入恢复期。但有百分之三至五的患者在恢复期后三个月内或三个月以上仍连续带菌,甚至有的将终身带菌,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伤寒杆菌主要在肠道淋巴系统内生长繁殖,大量繁殖的伤寒杆菌和毒素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菌血症期间,约有3%—5%的患者可引起肝胆系统炎症,这些患者一般不随肠道症状的好转停止继续排菌,往往成为慢性或终身带菌者。这是因为胆汁中的类脂和色氨酸是伤寒杆菌的良好培养基,能使伤寒杆菌得以继续不断地生长繁殖,排出体外。做佣人的玛丽,在为主人家做饭烧菜和待人接物时,将伤寒杆菌传染给主人全家,从而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因此,伤寒病人的治疗标准不能单凭体温正常和自身症状消失(尤其是病人,不能凭主观感觉良好而自动放弃治疗和适当检查),而应在两次大便(每隔五天)检验均为阴性后,方可发放赦令,否则将重演“伤寒玛丽”的悲剧。

    (摘编自《从“伤寒玛丽”说起》)

    材料三:

    临床对伤寒的治疗通常以抗菌治疗为主,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为辅。治疗时应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得到药敏实验结果之前,可以根据经验选择用药。首选药物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于儿童和孕妇患者应首先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得到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与此同时,注意对患者进行肠道隔离,安排其卧床休息,做好护理,密切监测体温、脉搏、血压和粪便性状的变化,并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进行适当的对症处理。

    (摘编自《伤寒病怎么治疗》)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伤寒的临床表现有消化道系统、循环系统、外表皮肤等三方面的体征。 B . 玛丽不断地被辞退,就是因为她得了伤寒后一直是伤寒杆菌的携带者。 C . 伤寒病人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方可停止治疗,不然可能会一直携带病毒。 D . 儿童和孕妇患者要在得到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后,再决定治疗方案的调整。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伤寒是细菌借助肠道诱发的,症状来的特别突然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B . 伤寒病人治疗一个月后转入恢复期,部分人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带菌。 C . “伤寒玛丽”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要依据现代医疗标准进行检验。 D . 对伤寒病患者要细心护理,各项措施应严格到位,切不可疏忽大意。
    3. (3) 依据材料看,我们应如何防治伤寒病?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麝香

    蔡测海

    天快亮了,雪地反而变得暗起来,失去了晚上那种给人毛茸茸的、暖乎乎的感觉。黎明的雪地里真冷,她打了个寒颤。小花鹿安详地看着她,目光柔和,它窜出几步,又一回头,那眸子像是要诉说什么,然后它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森林里。

    百合像小花鹿一样转了转眼珠子,她小时候听巴普(爷爷)说过,鹿是山里的吉祥神,它能引人离开凶险,摆脱困境,巴普好几次在森林里采药迷了路,都是鹿给引出来的。百合念完高小,后来又到县卫校培训班学过几个月,她不信神,但她相信巴普的话,巴普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草医,是山里的活神仙。

    百合这样判断:小花鹿去的方向正是枪响的方向。哦,小花鹿,你真乖!你是来领百合出山哩!百合不觉得痛,也不觉得累了,她到附近的几棵野棕树上剥下几片棕片来,包住那些擦破了衣服的地方。然后她还给躺着的麝香敷了一些药,把他叫醒,扶起来,互相搀着往前走去。

    深深的腐枝败叶上,盖着一层薄薄的雪,小花鹿的足迹辨不清,只留下一个个凹陷,一点接一点地伸向密林深处。他们依稀记得,昨晚的枪声是从那个方向传来的。其实,他们在昨晚听到的只是森林的回声,正好和枪响的方向相反,已经被克寨人从户口簿上除名的一男一女,正在向另一个世界走去。

    起风了,树叶子轻轻地动起来,每一片树叶都发出好听的声音。微风像是长出好多嘴唇,含起一片片树叶,吹奏起木叶曲来,渐渐地越来越响,轻柔的木叶曲变成了山洪的呼喊,变成了狼吼虎啸,树摇晃起来,整个森林摇晃起来。他们像跌落在山洪里的两片叶子,颠簸着,挣扎着,他们踩在厚厚的落叶上,比烂泥地更难走。他们一步一滑地扶住一棵棵树,向前移动。风时而把他们向左边一推,时而又把他们向右边一摇,把他们当成小草和树枝一样戏耍。对大自然的暴力,他们先是恼怒,然后彻底地屈服了,只顾粗粗地喘着气。

    哦,真是累死人!

    他们完全迷失了方向,来到一棵大树下,百合怔怔地,两眼一眨不眨地看着不远处的一棵树,那棵树后面又是一棵树,再后面是密密匝匝的许多树,真像一道没有边际的栅栏,在这栅栏里,他们像等候宰割的羊。这就是森林!两颗温热的泪珠从她那冰冷的脸上爬下来,她好像一下子落进了无底的窟窿,看不见克寨,看不见木楼,看不见木楼上那四季不断的炊烟。人要是只鸟儿多好啊!山神爷呀!我要回去,回克寨,回木楼!

    森林又渐渐地暗下来。他们来到一个山洞口,她和他互相望一眼,停下来,然后钻进洞去,里面有些潮,但很暖和,从里往外直冒热气儿。他们从洞口的大树下抱回许多树叶,像兽类做巢一样,铺了一个地方,两人躺下,肚子就叫起来,两个人都觉得又饿又渴。

    麝香起来走到洞口,抓了一把雪就往口里塞。

    “放下!有毒!不要命了吗?”百合在他身后呵斥起来。

    洞口的树上有两只松鼠追来追去,麝香抬头望着它们,然后往两只手上吐了口唾沫,一下一下很吃力地爬上树去,百合看着他把手伸进一个树洞,大把大把地掏着什么往衣袋里装。一会儿麝香溜下树来,气喘吁吁地来到百合身边,从衣袋里掏出一大堆栗子和榛子来。

    两个人毫不客气地吃着从松鼠的仓库里借来的东西。

    洞外有夜鸟的扑翅声,猫头鹰在嗬嗬地笑,远处有一种什么不可名状的声音传来,有一个大大的黑影子堵住了洞口,他俩吓得把嘴巴都捂起来了,不一会儿,那大大的、黑乎乎的东西从洞口缩回去,在外面转了几圈,走了,树林子里一阵哗哗地响。夜,这茫茫的森林的夜,像怪兽的血盆大口,仿佛要把什么都吞进去似的,他们把身子缩得很小很小。

    “赶紧睡吧,明天接着赶路。”她悄悄地说。他们互相鼓励着,带着忐忑,带着希望,沉沉地睡

    去,他们相信一定会走出这渺无人烟的森林。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快亮了,雪地反而变得暗起来”,这一环境描写,营造出森林里寒冷萧瑟的氛围,也预示着主人公走出森林的艰难。 B . 文章只是简单地写“堵住了洞口的大大的黑影子”,并没有做细致描写,但这种写法却恰到好处地制造了紧张的气氛。 C . 文中把“茫茫的森林的夜”比喻成“怪兽的血盆大口,仿佛要把什么都吞进去似的”,真切地烘托出迷路人的恐慌心理。 D . 小说对百合、麝香两人作了细致刻画,特别是两人在困难面前的一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两人的信心和勇气。
    2. (2) 小花鹿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 (3) 画波浪线的文字描写生动传神,请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皇佑五年十二月,左司谏贾黯建言:“天下无事,年谷丰熟,则民人安乐,父子相保。一遇水旱,则流离死亡,捐弃道路。发仓廪以赈之则籴不足,课粟富人则力不赡,转输千里则不及事,移民就谷则远近交困。朝廷之臣、郡县之吏,仓卒不知所出,则民饥而死者,已过半矣!夫水旱之灾,虽尧、汤所不克,今不思所以备灾之术,而岁幸年谷之熟,则是求出于尧、汤所不可必者也。臣尝读隋史,见所谓立民社义仓者,取之以时而藏之于民,下足以备凶荒,而上实无所利焉。愿仿隋制,诏天下州军,遇年谷丰熟,立法劝课,蓄积以备灾,此孟子所谓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亦不为虐者也。况取之以为民耶?”

    下其议司农寺,且命李兑与黯合议以闻,乃下诸路度可否而以为可行者才四路余或谓赋税外两重供输或谓恐招盗贼或谓已有常平足以赡给或谓置仓烦扰。

    于是黯复上奏曰:“臣尝判尚书刑部,见天下岁断死刑多至四千余人,其间盗贼率十七八。原其所自,盖愚民迫于饥寒,因之水旱,枉陷重辟,故臣请立民社义仓,以备凶岁。今诸路所陈,类皆妄议。若谓赋税之外两重供输,则义仓之意,乃教民储积,以备水旱。官为立法,非以自利,行之既久,民必乐输。若谓恐招盗贼,则盗贼利在轻货,不在粟麦。今乡村富室,有贮栗数万石者,亦不闻有劫掠之虞且盗贼之起,本由贫困。臣建此议,欲使民有贮积,虽遇水旱,不忧乏绝,则人人自爱而重犯法,此正销除盗贼之原也。若谓已有常平仓足以赡给,则常平之设,盖以准平谷价,使无甚贵甚贱之伤,或遇凶荒,发以赈救,则已失其本意,而常平之费又出公帑,义仓之设,本为百姓,晓谕诚至,约束诚勤,则下民虽愚,宜无所惮。况今州县修治邮传驿舍,皆敛于民,岂于义仓,独畏烦扰?人情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如臣言可采,愿自朝廷断而行之。”然当时牵于众论,终不行。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下诸路/度可否而以为可行者/才四路余或谓/赋税之外两重供输/或谓恐招盗贼/或谓已有常平足以赡给/或谓置仓烦扰 B . 乃下诸路度可否/而以为可行者才四路/余或谓赋税之外两重供输/或谓恐招盗贼/或谓已有常平足以赡给/或谓置仓烦扰 C . 乃下诸路/度可否而以为可行者/才四路/余或谓赋税之外两重供输/或谓恐招盗贼/或谓已有常平足以赡给/或谓置仓烦扰 D . 乃下诸路度可否/而以为可行者/才四路余或谓/赋税之外两重供输/或谓恐招盗贼/或谓已有常平足以赡给/或谓置仓烦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司谏:北宋官职,掌管课赋纳银,官阶七品。其后多出居外任或兼领别司,明代以后所司之职及品阶多有变化。 B . 常平仓,中国古代主要为了调节粮价在各地设置的粮仓,始于西汉,清代中叶之后大多名存实亡。 C . 公帑,即公家的钱财,指在面向公共项目时使用的资金,属于国家的公共财产。帑,指贮藏钱财的府库。 D . 邮传,是传递文书的驿站,也借指驿丞、驿吏等人员。负责传递官方文书,为使臣官员提供车马食宿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黯认为丰年民人安乐,父子相保,灾年向富人征收粮食会受到富人的抵制而难以奏效。 B . 贾黯作为左司谏,能及时提醒朝廷设立民社义仓,以备荒年,极有针对性,目光深远。 C . 贾黯的提议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各种各样的理由,使得这一利民良策不能实施。 D . 贾黯认为贫困才是盗贼产生的原因。设立民社义仓不会产生盗贼,反而会消除盗贼。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不思所以备灾之术,而岁幸年谷之熟,则是求出于尧、汤所不可必者也。

      ②原其所自,盖愚民迫于饥寒,因之水旱,枉陷重辟,故臣请立民社义仓,以备凶岁。

  • 5. 古代诗歌阅读

    次张子仪韵

    章甫

    半生江海惯浮游,邂逅今成客此州。

    忧国幸逢年谷熟,望乡长恨晚山稠。

    连天烟雨双鸿雁,满地风波一白鸥。

    独把酒杯悲节物,何时弟劝与兄酬。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慨叹自己半生宦海沉浮,客居在外,一种漂泊之感油然而生。 B . 喜逢年谷丰熟,忧国之情顿时消散;夕阳西下,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C . 物换星移,节候鲜明,把酒独倾,盼望着回家后和哥哥弟弟互劝相酬。 D . 次韵要求按照原诗的韵和次序和诗,此诗用的是张子仪的韵来唱和的。
    2. (2)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请分析这首诗颈联的意境和作用。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氓》中,用“”两句表现纯真热情的女主人公沉溺在爱情之中,见到男子的到来喜悦欢欣。
    2. (2) 屈原对理想执着追求,《离骚》中“”两句表现出了这种坚定的信念、至死不渝的精神。
    3. (3) 人才被埋没有多种原因,才能不得外观,只能落得个像《马说》中所说的“”可悲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人生如开车,一个好司机,一定是性情稳定,____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始终控制好车,让人开车,而不是让车开人。人生做事也是一样的,一定要把握好主动权——由人左右事,不能由事左右人。我们一旦被事左右,就会处处被动、____,很难把事做好。该停则停,该转弯时要转弯,该倒车时要倒车,该掉头时要掉头。不能一脚油门踩到底,不撞南墙不回头。停车、转弯、倒车、掉头,也一样是为前行,而且是更好地前行。在做事过程中,要保持合适的速度,该加速时加速,该减速时减速。及时踩刹车,及时止损也是人生一大智慧。

    方向比努力还重要。先选择方向,也就是目的地,再选对道路,这样才能开车到达目的地。方向不对,道路不对,车开得再快,你就不会到达目的地,永远都不会成功,为人处世,既要抬头看看方向、路况,也要低头努力做事。如开车一样,____,不冲动,不急躁,心里有杆秤,始终如一地坚持开车的要领和原则,沉稳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____,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地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裹挟了他,亲昵地簇拥了他。他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清澈的水面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吸引着蜻蜓,常常来点水回眸。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端详桥下的流水,____。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____,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文中写自己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古运河,为什么先用第三人称“他”来写,而不是直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感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劳树德”源自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进言之,劳动教育以“树德”为首要价值。劳动被赋予积极的道德价值,对于推动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进一步理解“以劳树德”的深刻内涵成为时代之需,这既是提升“劳育”学理认识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立德树人”实际工作的现实需要。

    请结合材料,以“劳动与品德培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