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节选)
[清]姚鼐
泰山之阳 , 汶水西流;其阴 , 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 ,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B . 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称首都;“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
C . 丁未,干支之一,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后一天是戊申日。
D . 知府,也称太守,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
-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 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 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B . 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 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
C . 第2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 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
D . 姚鼐写文章强调“考据”, 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 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
-
-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
(4)
作者登泰山的过程经历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