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上·上海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小说与事件

    张定浩

    ①今天的很多小说书写者对理论往往有一种轻视,但轻视理论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摆脱理论。相反,他们往往深受同时代最流行的理论思潮浸染而不自知,它们写得越是才华横溢,就越令人厌倦,因为在这些小说中,我们只能见到两种人:一个叙事的暴君和一群失败者。

    ②D.H.劳伦斯告诚我们不要相信讲故事的人,要相信故事。但今天的很多小说中已经没有故事,只剩下一个叙事者,他要讲的唯一故事,就是他自己正在讲故事这件事。叙事者以一种貌似谦虚的受限视角,刷出了远超故事中人的存在感,甚至篡夺了原本属于人物的精神生活和行动能力。对很多小说书写者而言,这种流行的受限视角其实和伪全知视角一样,体现的都仅仅是他们自身。他们最终只是在想象他人的生活,而没有学会搁置自我,让故事中人自行生活,这两者的差别,正如白日梦与梦。

    ③众多文学评论为由失败者构成的小说世界辩护,认为这反映了现实,体现了小说家对当下现实的敏感。但何谓现实?波德里亚认为,我们通过大众媒体看到的现实,其实早已是一个被解码和编排过的“拟像世界”(《拟像的进程》)。不幸者被迫从活人降格为苦难的符号,成为有关失败现实的案例与信息;而我们作为幸存者,所做的一切并没有真的安慰到他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在消费他们。要改变这一切,就要拒绝将生活简化成苦难以及有关苦难的信息。进而,就要在一个现实逐渐被拟像取代的信息世界中,用虚构的方式重建一个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假如生活确实是糟糕的,人已经习惯于拟像,那么就让这糟糕的生活和在拟像世界长大的人去重新学习效仿这个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而非相反。

    ④当代认知科学已经清楚地表明,类比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而且答案不唯一。如果abc变成abd,那么ijk应该变成什么?大多数人会说ijl,但实际上还有其他答案,比如ijd,甚至abd,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如何理解从abc 到abd之间所应用的概念。

    ⑤借助类比,人们得以通过熟悉的事物去猜测和理解陌生之物,而每一件新加入的陌生之物都会对我们头脑里熟悉的概念进行重组。相对于我们传统所说的归纳(从表象到本质)和演绎(从本质到表象),类比思维更为灵活,它认为不存在绝对的表象和本质,人是处在各种生生不息的关系中,并不断根据新的类比来形成和调整对于表象和本质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好理解为什么一个虚构的小说世界会对真实世界发生实际作用,因为阅读小说的人不断在进行类比,小说人物的种种道德境遇、价值判断和情感诉求,甚至某种独特的语法表达,都会丰富或打破读者现有的认知概念,并帮助他去反思和重组自我。但每个读者的类比方式又不尽相同,都携带着各自己有的认知体系和能力。小说既不高于现实,也不低于现实,它和古老的神话、童话以及民间故事乃至一切艺术形式一样,平行于现实,它作用于现实和读者的方式是自由类比,而非机械地反映、焦虑地见证和单方面的教谕。而虚构和阅读,由此方可共同成为一种积极的道德实践。

    ⑥一个好的小说并不满足于指向某种既定规则和既有答案,它不被某种设定好的因果关系所束缚,小说家并不是事先在生活中发现了新事物和新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情节予以技巧性地表达,再假设他的读者都是和他一样的小说家,好迅速发现这种技巧并为之击节叫好。小说家和读者的关系不是这种熟练演员和老练看客的关系。小说会生成一个事件。这事件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有它本身的发展逻辑。因此,随之而生的技巧也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的。所谓原创的意思本身也是如此,即起源性的,只发生一次。

    ⑦将小说视为一次事件,有助于小说家从那些蜂拥而来的、困扰他的现实信息中摆脱出来,因为重要的不再是现实发生了什么超出他想象的事情,而是去思考对他而言、进而对某个人物而言发生了什么。这是唯一切身和可以真实把握的东西。同时,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发生,并不仅仅发生在他作为个体的意识中。他不能再仅仅从内部思考所谓人性,而是要从外部思考人。正如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所说:“将某物看成虚构,意味着允许自己在此事物的外围去思考并感受它。”这里的“某物”,也包括作者自身。

    ⑧那些美妙的小说,许诺给读者的不过是一个个开端。读者会把自己放进这个开端,去迎接一些即将为自己而发生的事。

    (文章有删改)

    1. (1) 第①段中“叙事的暴君”指的是
    2. (2) 下列各项对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由失败者构成的小说世界受到所有文学评论家的青睐。 B . 读者从大众媒体看到的现实通常是一个被解码和编排过的拟像世界。 C . 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拒绝将生活简化成苦难以及有关苦难的信息。 D . 作家创作应该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虚拟世界,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拟象。
    3. (3) 下列说法不适合用来阐释第④段观点的一项是()。
      A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 .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C .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D .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
    4. (4) 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5. (5) 读到第⑥段时,小明同学对《变形记》是否是“好小说”产生了疑惑;假设你是本文的作者,请发一段微信文字,解答小明的困惑。(16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