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理论滋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传承发展“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蕴含参天地赞化育的生生意识、“民胞物与”的生命关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自然有共同的本源并遵循共同的法则,因而能够构成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北宋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强调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内在统一性。这些思想观点,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我国古代生态自然观中汲取经验、找寻智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阐明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以及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等,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哲学基础。

    合理借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唐代陆贽讲“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认为自然生长之物和人力创造之物是有限度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有所节制。这种发展观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已有充分体现。《孟子》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s数罢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之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深刻阐明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

    科学吸收“顺天应时,建章立制”的制度观。我国运用制度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历史十分悠久。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也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规定。重视生态制度建设的观念,对于今天仍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深刻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指明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

    (摘编自赵建军《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要获得永续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生态文化中优秀内容的吸纳和借鉴。 B .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观念,有益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C . 反对并杜绝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就是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足够时空。 D . 从周朝开始,我国就已经为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二到四段分别从自然观、发展观、制度观三方面论证论点。 B .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于推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C . 文章第三段引用《孟子》和陆贽的话,揭示了古人的发展观,明确阐释了后者对前者的传承关系。 D . 文章末段列举《伐崇令》和《睡虎地秦墓竹简》,旨在论证我国古人懂得“顺天应时,建章立制”。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如今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推进这种观念的现代化。 B . 自从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这种生命关怀就成为我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可或缺。 C . 习近平借鉴我国古代生态自然观,发展出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D . 当今时代,我国运用法律处罚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人员,乃是对古代“顺天应时、建章立制”制度观的科学借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