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红码停,绿码行!"近日,为更加高效地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多地基于大数据技术推出了本地版本的手机健康码,如杭州“健康码”、上海“随申码”、广州“穗康码”、北京“健康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省市推出的健康码有近百种。
各地推出的健康码是市民通行电子凭证,是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岗人员自行网上申报并经后台审核生成的属于个人的二维码,大都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显示绿码者,亮码通行;显示红码和黄码者,需要集中观察或居家观察,满足条件后将转为绿码。相比反复填写表格,市民只需随手“亮码”外加测温就能证明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些健康码的推出﹐旨在让复工复产更加精准、科学、有序,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市民发现手机中的健康码只在本地有效,一旦跨地区就会受限。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推动健康码互认:长三角、京津冀等已经宣布将推进区域内健康码互认,浙江与河南、山东与贵州等省份也开展了健康码的跨省互认。
(摘编自《只为健康“加码”,不给抗疫“添堵”》)
材料二:
“您好,请出示您的健康码!”疫情时代下,健康码已经成为出行必不可少的“通行证”,它不仅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更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有力科技手段。健康码技术纵使千般好,也抵不上一次亮不出码带来的不便。自健康码问世以来,多地时常上演健康码亮码异常等情况,轻则用户出行受阻、上班迟到,重则影响公共秩序和正常生活。为什么一枚小小健康码,频频崩溃?
归根结底还是短时间内高访问量惹的祸。粤康码系统为了防止全面崩溃,设置了130万/分钟的流量限制,一旦超过这个访问量,即可能出现某些用户刷不出来码的情况,但一般只要再多刷两次就能显示,这也保障了不会出现大规模故障。
(摘编自《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健康码如何运行?——从粤康码谈健康码运行机制》)
材料三: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出示、核验健康码,已成为越来越日常化的行为,尤其是在像“春运”这样人员大量集中流动的场景中,“亮(健康)码、验码”更是不可或缺且需频繁面对的基本程序。但是,在核验健康码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考虑到“亮码、验码”的频繁性,其中存在种种烦琐、不便问题。比如,在“亮码、验码"过程中,总是必须借助手机中的相关程序,分多个步骤,才能完成核验程序,费时、费力。
相比之下,“刷身份证自动核验健康码服务”则要省事得多。从此前一些地方的经验来看,借助“刷身份证自动核验健康码服务”系统,核验仅需短短的2~5秒钟,效率大大提升,大大减轻卡口人员拥堵的风险。对于那些不便或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这无疑更便利。
(摘编自《“刷身份证核验健康码”应成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