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2高一上·榆林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嘉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图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唐肃宗时,礼部侍郎杨绾甚至要求停罢进士、明经诸科,理由是经科举所选之士,“幼能进学,皆颂当代之诗,长能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遂相党与,用致虚声”。唐时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考生自幼专心读书应举,而所学之内容却无益于事,“所习菲所用,所用非所习”。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材料三:唐代科举中,举子在考试前的请托宣传和达官闻人的荐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形成了特有的“行卷”风气。据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载,“唐之举人以所业投献主司。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盖主司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唐代著名人物如韩愈、杜牧、皮日休等人都有“行卷”的经历,有些还成为科场和文坛佳话。如《南部新书》卷中就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唐代的项斯一开始并不出名,于是就将自己的作品投献给了江西的杨敬之。杨敬之十分欣赏项斯的才华,还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没过多久,项斯开始在长安声名远扬,第二年登进士第。

    ——摘编自胡可先《“座主”与“门生”——唐代科举与官场裙带关系》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